【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项脊轩志》公开课(31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项脊轩志》公开课(31张PPT)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导入:;9.项脊轩志;;一、积累作者知识

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二、积累文学常识

记录人物事迹的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三、积累文化常识

1.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没结婚的女子就被称为“闺女”。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2.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3.束发: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之年。加冠又“弱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4.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整体感知;一间小屋三个女人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研读第一段,疏通文意;-研读第一段,疏通文意;研读课文,掌握重难点

1.先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文中有一小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承上启下,这段文字是什么?

提示: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第一段主要写“多可喜”。项脊轩小得不能再小了,而且陈旧不堪,不见阳光,究竟有什么可喜的?

提示:①通过自己的“修葺”改变了它,一可喜也;②美化环境,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来,二可喜也;③安静,适于读书,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三可喜也;④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四可喜也。总之,经过修葺由原来的“小”“破”“暗”变得“亮”“雅”“静”。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但自得其乐,其境界却很大。;-研读第二段,疏通文意;

3.读第三段,说说“可悲”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示:作者写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分家,家庭的衰败给作者心灵上蒙了一层悲哀的气氛。第二件是回忆母亲的音容笑貌,老妪描述作者母亲的音容笑貌,作者仿佛真的看到母亲就在眼前,所以,他听着听着就哭了,老妪也哭了。这多让人伤感呀!这又给作者心灵蒙上了一层悲哀的气氛。;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注释】

老妪:老妇人。大母:祖母。乳:用乳汁喂养、哺育(名作动)。

先妣:亡母。抚:对待。每:常常。而:你的。兹:这里。

而:表修饰。以:用。门扉:门扇。;

第三件是回忆祖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祖母对他寄予厚望,把振兴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祖母拿着祖先使用过的笏板说“他日汝当用之”,此时祖母的心情十分复杂:关切、喜悦、希望、担心。此时作者内心感情更加复杂,家庭的衰败、母亲的去世、祖母的厚望等各种感情一起聚拢心头,百感交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于是“长号不自禁”。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注释】

束发:男子15岁成童,女子15岁及笄成年。

过:来访,看望。若:你。大类:很像。比:等到。

阖:关闭。效:取得成效。顷之:不久,“之”为音节助词。

朝:上朝。号:号哭,大哭。;4.这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提示:三件事情的排列

文档评论(0)

11209233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