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
2025.05
一、概述
在我们去年发布的《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点击跳转)中,我们曾经估算,
随着中国彻底走出新冠疫情,同时考虑到国内集采政策和医疗反腐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健康产
业在2023年是一个13.3万亿元人民币(约1.8万亿美元)的市场,其中与药品有关的市场规
模约为3万亿元;与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整个健康服务、数字医
疗以及泛健康市场的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增加到约9.1万亿元。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
估算2023年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0.5-11万亿人民币(1.4-1.5万亿美元)之
间。
1
2024年,随着中国经济全面企稳,同时考虑到健康产业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对中国健康
产业市场规模估算如下:与药品有关的市场规模,基本上与2023年持平,约为3万亿元;与
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相较2023年有小幅增长,约为1.4万亿元;考虑到中国社会
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新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健康产业的行
业外延,所以我们把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的市场规模加总后预测达到10
万亿元市场规模。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估算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总规模大致在
11.5-12万亿人民币(1.5-1.6万亿美元)之间,相较于2023年增长9%-10%。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趋势,在中国这个趋势更为严峻。中国当前正在经历全球有史以来规
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且未来20年这一进程还将持续加速。我们认为,
老龄化对于中国社会与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契机。老龄化对中国
健康和医疗服务产业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必将催生兼具规模和增长性的银发经济和新产
业机遇。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银发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
达到30万亿,占GDP比重约10%,其中与健康相关的科技创新与消费需求有望成为拉动国民
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庞大的长者照护需求,人工智能、具身机
器人和脑机应用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和工具将快速走进我们真实的生活,为中
国社会和家庭应对老龄化带来新的思路和可能。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大潮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具有全
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今天,中国正在从全球制造业大国进化成为全球科技创新、
产品研发和IP输出大国。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为代表的芯片制造、以DeepSeek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黑悟空神话》和《哪吒》为代表的文化IP等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
正在影响和走向全球市场。在健康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IP输出能力同样正在
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来自东方的智慧。我们认为,中国在健康领域的科技研发能力与创新
IP的全球输出,本质上是“技术自信”与“需求驱动”的双向奔赴。它在改善全球医疗资源
分布不均现状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实验室”和“全球创新发源地”的
转型。
1994年耶鲁大学的威廉·基西克教授针对传统医疗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医疗不可能三角”:
高质量、低成本、广泛可及的医疗资源是每个患者的期待,但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人类历
2
史长河中,优质的医疗从来就不是一个平等的游戏,它是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连财富都无法
直接兑换的福利。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医疗资源的匮乏,特别是医
疗需求集中在非一线的老年人口居多的城市,而医疗人才和医疗资源却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构成了医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现状。今天,随着AI和机器人(特别是具身机器人)的高速
发展,这一“不可能三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有可能得到局部缓解和改善。在AI问诊、医疗
影像解读、手术方案确定和实施、慢病随访、健康监测、新药研发、术后康复、老年人照护等
领域,AI和机器人都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虽然AI和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优秀的医生
和专家,但科技进步终将推动中国社会向着“医疗平权”的目标稳步迈进。尽管任重道远,但
曙光已现。
生物制造是与人工智能相似,具有“基础设施”产业的属性,是未来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
推动力之一。未来5-10年内,生物制造会彻底改变全球诸如生物医药、食品、农业等多个产
业的生态。根据预测,2024年生物制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房地产行业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星火燎原,走向复苏.pdf
- AI基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基建加速,景气周期.pdf
- 奥士康-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日本名幸,汽车、AIPC、服务器.pdf
- 保险行业投资策略分析报告:预定利率下调,行业成本降低.pdf
- 传媒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短剧,红果长视频,海外高增,AI漫短.pdf
- 多元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东南亚金融科技.pdf
- 房地产行业2025年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内房止跌回稳,香港反弹可期.pdf
- 房地产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企稳转型.pdf
- 非银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上市券商拥抱科技.pdf
- 工业公用环保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电力新周期变化.pdf
- DGTJ08-2334-2020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和记录实施标准.docx
- DGTJ08-2364-2021 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292-2019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应用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341-2020 堤防工程钢板围堰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374-2022 既有住宅小区宜居改造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365-2021 建筑浮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应用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386-2021 城市自然通风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docx
- DGTJ08-2294-2019 水运工程结构玻璃钢包覆防腐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387-2021 历史建筑安全监测技术标准.docx
- DGTJ08-2248-2017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