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5月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蓄牧业”错误,
原文是“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又早于放养型蓄牧业”,选
项中“后者又早于放养型蓄牧业”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是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是游牧民族与
农耕民族的交汇处,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这种分界线是动态的,也是不确定的。B项,曲
解文意,原文是游牧业的产生,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导致了草原的形成,而
草原的形成又为游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游牧业的产生,不仅表现在人们逐水草而居的迁徙与游动,而
且表现在人们开始饲养草食动物以便在草原上过着定居的生活。游牧业的产生,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变
化,而且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D项,无中生有,原文是游牧者与农耕者之间的交换,是在农耕者与游
牧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半固定的分工状态,农耕者生产粮食,游牧者生产肉类和毛皮。
3.答案:B
解析:A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是匈奴的生活方式,与农耕生产无关。B项,考古学家发现
的牛羊骨骼,不能说明这处遗址是农耕生产的遗址。C项,明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等值线的东
段走向相似,不能说明明长城是农耕生产的产物。D项,《辽史·地理志》记载的是辽上京一带的地理环
境,说明了辽上京一带适合农耕生产,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
4.答案:D
解析:A项,观察图表中文化Ⅰ存续期对应的气温情况,结合材料中对相关气候与文化关系的阐述,
可以发现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对应的气温处于现今气温基准偏暖的一侧,所以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
分时间里气温偏暖,A选项解读恰当。B项,根据材料二“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
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北方传统的
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文化Ⅰ存续期早于大豆驯化时期,所以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
未完成,B选项解读恰当。C项,材料二提到“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
文化Ⅱ存续期内对应的生计方式是农牧并重,所以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C选项解读恰当。
D项,材料表明文化Ⅱ存续期内对应的生计方式是农牧并重,并非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所以D选
项解读不恰当。故选D。5.答案: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②农牧交错带的
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
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
解析:考查对于文章的概括总结能力,通读全文,定位相关内容所在位置,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
可,注意语句流畅,逻辑通顺。
6.答案:B
解析:“所见之人”主要指铁匠亮亮和青年教授,阅读文中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描写铁匠亮亮时运用
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描写青年教授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所以作者刻
画“所见之人”时没有直接刻画其心理。
7.答案:C
解析:“‘犹如受尽了鞭刑’运用拟人”错误,这里是说高墙斑驳的样子和人受尽鞭刑的样子相似,是
比喻修辞。
8.答案:①象征自然之美与灵动诗意:云杯是文创设计产物,云杯壁沿的“白云”呼应松阳云雾缭绕的景
致,将自然之美的瞬间凝固于器物,寄托对山间灵秀的眷恋。②精神慰藉与永恒追求:云雾易逝,云杯却
可“带下山”,暗示人在现实中留存自然灵性、坚守内心诗意的精神诉求,彰显对理想生活的永恒向往。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云杯”这一物象的意蕴,首先需要找到文章中与“云杯”这一物象相关的内容,
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文章对“云杯”的描述在倒数后三段,首先根据“在他为了取悦自己而遍寻高校美术
1
生设计的千余件作品中,一只白色的‘云杯’吸引了我的目光。此杯设计极简,壁沿镶着一朵指头大的‘白
云’……那朵‘白云’也随之左右飘舞”,可知“云杯”是青年教授店里面的文创产品之一,云杯上的“白
云”象征着松阳云雾缭绕的自然之景,杯体摇晃时白云左右飘舞,将自然美景的瞬间凝固于具体的载体之
上,象征着对美好景致的眷恋;根据“很多人奔着松阳的云山雾海而来,却难免天不作美,扫兴而归。那
就带一只‘云杯’下山吧,杯中有云,聊有慰藉”可知,人们奔着松阳云雾缭绕的景致而来,如果没有看
到这一景致,则可以带一个镶有松阳云雾的“云杯”下山,也能算是慰藉,由此可以看出“云杯”彰显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9.答案: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感悟:作者渴望成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