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威县地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邢台市威县地名考
一、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
威县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西周属邢国,战国归赵,秦代属巨鹿郡。西汉后期置广宗国,东
汉设经县,隋代分置经城、府城、宗城三县。宋初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经城县降为镇
并入宗城县,金代宗城县属洺州,元代宗城县并入洺水县,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
1252年威州州治迁至洺水县(今威县),辖井陉、洺水二县。
“威县”之名源于宋天威军,寓意“以武振威”。金代设威州于井陉,元代威州徙治洺水县,明洪
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称威县,沿用至今。陈颖川氏曾释:“屏蔽天邑,防御暴客,
此其所以用威也”,强调其军事战略地位。
二、行政区划与地理特征
威县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属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35米,境内有老沙
河、清凉江、溹泸河等河流。历史上因黄河改道、水患频繁,形成独特的“鲧堤”文化——相
传4000年前鲧在此筑堤防洪,现存遗址为县级文保单位。
行政区划方面,威县历经多次调整:明代属广平府,清代属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属大名道,
1940年设清江、宏毅、企之三县,1945年撤销并恢复威县建制。2020年辖12镇4乡,包
括洺州镇、梨园屯镇、章台镇等。
三、地名形成的多元因素
(一)军事与政治因素
1.“”“”
卫所屯兵与军屯制度明代沈阳卫十八营屯兵威县,形成营寨类地名。如方家营为沈阳
卫群牧所驻地,张官寨据传为宋将张姓官员扎寨处,四马坊、五马坊因宋军马队驻扎得
名。此外,侯贯镇前王村、后王村等曾为军屯村落,部分属“临清十八村”“冠县十八村”等
插花地。
2.飞地与插花地现象元代军屯、明代分封导致威县境内长期存在外县飞地,如山东临清、冠
县、邱县及河北南宫、曲周等县的十八村。这些飞地因管理复杂,形成独特的飞地文“”“
化,如冠县河北十八村诞生了义和团领袖赵三多。”“”
(二)地理与自然环境
1
1.河流与堤防影响鲧堤周边村庄多以防御功能命名,如团堤村因位于鲧堤与溹泸河之间而得
名,全礼村(原名圈里)因三面环堤得名,后改“全礼”以教化民风。鱼堤村因河堤上的鱼
市得名,第三口村因清凉江第三处港口得名。
2.地形与地貌特征部分村庄以地形命名,如邵固村因地处鲧堤西侧“牢固安宁”而得名,潘
固、里固等村名中的“固”字意为高岗或防御工事。
(三)文化与历史传承
1.历史名人与事件宋代名相范质(宗城人)、明代兵部尚书贾待问等名人故里均在威县。义
和团运动发源地之一的梨园屯镇,因赵三多在此起义而闻名。
2.民俗与技艺关联梅花拳发源地郭固村,以及梨花大鼓兴盛地侯贯镇,其地名与文化传承紧
密相关。如前郭固、后郭固等村名可能与拳术流派或聚居有关。
3.宗教与移民文化太阳庙村因远古部落祭祀太阳神的场所得名,邵固村的三奶奶庙反映民“”
间信仰。明代山西移民形成的村庄如方家营、贺家营等,多以姓氏或移民来源命名。
四、典型地名解析
(一)乡镇地名
1.洺州镇元代洺水县治所,因洺水得名,现为威县政府驻地。
2.梨园屯镇明清时部分属山东冠县,1945年划归威县,因梨园和屯兵得名。
3.章台镇宋代因赵王河管河官员驻地得名掌史,后演变为章台。“”
4.侯贯镇明清属南宫、临清,1945年划归威县,因交通要冲“侯贯”得名。
(二)村庄地名
1.四马坊、五马坊宋金时期宋军马队驻地,后迁民以姓氏或数量命名。
2.干集村明代为冠县插花地行政中心,原名中兴集,后改干集(“主干集市”之意)。
3.圈里(全礼村)三面环鲧堤,后因教化民风更名全礼。
五、特殊地名现象
(一)飞地与插花地
威县历史上的飞地现象独特,如临清十八村、冠县十八村等,形成“飞地中的飞地”。这些区域
管理复杂,直至1945年才划归威县。
(二)衙署文化
威县衙署自明代起位于县城西北,与平原地区衙署多居东北的惯例不同,形成独特的城池文
化。
2
六、当代地名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威县行政区划逐步稳定。1958年并入南宫县,1961年恢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