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语》的
语言特色
语言作为表达与辩论的工具,深受诸子各家的关注。从《论语》看,其观念主要是:
1、重视语言的功用
孔子曾经肯定“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子路13·15》一句话兴盛国家,一句话丧失国家)。
当然这是强调语言所包含的内容的重要,还不是强调语言本身的重要。
孔子的语言理念
1、重视语言的功用
还有一段名言“名不正,那么言〔言语〕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错(措)手足”(《子路13·3》),那么无疑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言语通顺对于成事业、兴礼乐、中刑罚所起的作用。
孔子还提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并把“知言”与“知命”、“知礼”相提并论,看作为人处世的必要智能。
正因为语言表达十分重要,故孔子屡次要求“慎于言”,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13·3》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说话要一丝不苟;“仁者,其言也仞。(《颜渊12·3》仁人,他的言语迟钝),仁人说话是谨慎迟钝的,这样,慎言,就成了君子、仁人的几根本要素质了。
孔子之后,荀子继承开展了孔子的观点,要求“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君子必辩”,还说“赠人以言,重如金石、珠玉;观人以言,善于黼黻〔fǔfú〕、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对语言重要作用的论述,比孔子更加透彻。
2、确定达意的标准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价值在于使用。怎样才算使用得当、技巧娴熟?
孔子提出了他的标准:“辞,达而已矣”(《卫灵公15·41》言语文辞,能准确达意就行了。)
这句话,核心的是个“达”字,语言的本质属性就是交际工具,运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陈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事物的意蕴,从这个角度看,“达”的标准是根底性的、前提性的,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因而我们可以说,“达”是修辞的最高原那么。
2、确定达意的标准
3、讲究适度的文采
孔子反对过于浮华的词藻,他一再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5·25》“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讲究适度的文采
但是,孔子并不一概反对文采,相反,他提倡适度的修辞。《论语·宪问14·8》载:子日:“为命。裨谌〔bìchén〕其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由子产作最后文词上的加工润色。”〕
这里谈的是郑国外交文书的写作过程。根据《左传》记载,裨谌多谋,世叔能文,子羽长于外交,子产知人善任,郑国公文的写作,要经此四贤之手乃成。当然,“为命”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而内容的载体是语言,“修饰”、“润色”的对象显然也包括语言。孔子表达此事,无疑是肯定的、赞赏的。
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语言如果不经修饰、润色,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广泛传播,就不能实现最正确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反对“巧言”,一方面提倡修辞,其间的度如何把握?
“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是孔子关于君子风采的论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对语言文采的观点,朴实和文雅要兼备相称,配适宜当。
4.注意不同的场合
《乡党10·1》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恂恂,恭顺谦卑的样子。便便,能言善辨的样子。侃侃,理直气壮又沉着不迫。訚訚,和言悦色又正直不阿。
从《乡党》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在家乡与在朝廷,说话的状况、神态是不一样的;在朝廷,与下大夫交谈和与上大夫交谈,也是不一样的。在家乡,属平居,闲谈聊天.不及国事,且面对父老乡亲,自不当炫博逞能,好胜争强;在宗庙朝廷,所言所行,关乎社稷黎民,关乎伟业大政,自应该直言谠论,同时也要严谨慎重。与地位稍低的官员谈,不可骄傲。与地位较高的官员谈,不可谄媚,遇上接下都要恰如其分。
4.注意不同的场合
上述孔子说话交谈的具体态度,褒之者以为“见盛德”,贬之者以为“像演戏”,姑且不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说话应该看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要因人因地而异。语言运用要适应受众,适应环境,要符合言语主体的身份,这是语言学的一条原那么,孔子虽然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