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如何“以小见大”.docxVIP

写诗词如何“以小见大”.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诗词如何“以小见大”

在诗词创作中,“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细微之处,展现出宏大的主题或深刻的哲理。“以小见大”是诗词创作中极为重要且精妙的艺术手法,是诗人通过精心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细微、具体的景物、事件、细节或瞬间(“小”),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升华,使之承载起深刻的思想情感、宏大的时代背景、普遍的人生哲理或宇宙规律(“大”)。可以说是“一滴水见太阳,一粒沙观世界。”

一是选择典型的小事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小事物或场景,这些事物应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且与宏大的主题有所关联。

例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通过描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来围绕赤壁之战抒发议论,这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二是深入挖掘小事物的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所选小事物背后的意义和象征。这要求诗人对所描述的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能够从中提炼出普遍的真理或情感。

例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小”(半亩方塘清澈如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因为源头有活水注入。)见大。以小小的池塘为喻,形象地阐述了读书求知或修身养性的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跃和澄澈(“清如许”)。自然现象升华为治学、做人的普遍智慧。

三是结合个人情感和体验。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对小事物的描写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

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截取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写信、捎信”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写信人丰富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四是创造深远的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细微之处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写山中空寂的声音,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

通过以上方法,让诗词创作不仅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细微之处看到宏大,从而在心灵深处引起共鸣。

“以小见大”,既可以避免空泛说教,让抽象的情思有了具体的依托,可感可触。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用具体生动的“小”意象,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触动心弦。同时也体现诗人洞察力,能从寻常细微处发现不寻常的意义。能营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小”是入口,“大”是出口,两者之间的留白和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典型意象,赋予象征意义。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具有代表性或文化积淀的“小”物象,通过对其特征、状态或处境的描绘,暗示或象征某种更宏大的情感、精神或社会现实。

例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小”(春蚕吐丝、蜡烛燃烧这两个日常景象),见“大”。以春蚕至死方休的吐丝,象征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执着追求;以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象征无尽的思念和煎熬。将抽象浓烈的生死恋情,具象化为两个微小而坚韧的生命过程。

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小”(扎根于岩石缝隙、经历风吹雨打却依然坚韧挺拔的竹子。)见“大”。以竹子的形象,象征在困境中坚守立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人格力量和独立精神。自然界的“小”竹,承载了士大夫的“大”风骨。

二是捕捉瞬间细节,折射深层情感或时代。截取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瞬间、一个微小的动作、表情或场景细节,这个细节本身可能微不足道,但通过诗人的选择和呈现,能够折射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厚的情感,甚至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以“小”(捎信人即将出发前,诗人又把封好的家信拆开的动作细节。)见“大”。这个看似平常甚至有点笨拙的动作,将游子思乡怀亲的千言万语、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意万重”)以及唯恐遗漏的忐忑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拆信的“小”动作,承载了深沉的乡愁(“大”情感)。

三是撷取生活片段,蕴含普遍哲理。描绘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一个常见的事件片段,从中提炼、升华出关于人生、自然、宇宙的普遍性哲理。

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小”(从不同角度(横、侧、远、近、高、低)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见“大”。由这个具体的观山体验,生发出深刻的哲理:人囿于自身立场、视野的局限(“身在此山中”),往往难以认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真面目”)。将认识论的普遍真理寓于一次具体的游山经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