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ppt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淡中之美,轻中之重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精神世界探赜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我对陶潜知多少——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解读难易度:容易__较易__适中__较难__困难__(在__处打√)情感底色:手法举隅:艺术风格(从“二十四诗品”中选取2-4个关键词):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预习任务单:

归园田居(其一)艺术风格冲淡自然旷达绮丽预习单反馈:主任务情感底色是“喜悦”还是“沉重”。

1活动一:起承与转合,体会“重与轻”1活动三:知人与论世,感悟“轻中重”学习活动1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活动一:起承与转合,体会“重与轻”诵读体会:1.本诗该如何划分出“起承转合”的结构?2.如何区分陶渊明“轻与重”的情感变化?

归园田居(其一)结构归属诗句范围主要表达方式情感特征(轻/重)起承转合融入写景的叙事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记叙,抒情重误落尘网中……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记叙描写记叙,抒情重轻轻活动一:起承与转合,体会“重与轻”沉重无奈轻盈喜悦

转: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细读理解:结合苏轼对陶诗的评价,细读诗歌,从手法与语言的角度,理解本诗“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魅力。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苏轼

赏鉴路径1.运用“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生活化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相谐,远近相称,以白描勾勒清幽安宁之景,体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赏鉴路径2.“荫”与“罗”运用拟人,诗人移情于物,可见氛围之安适,内心之欣悦。“暧暧”与“依依”两处叠词,于舒缓的节奏中增添了音韵美,体现了平和心。赏鉴路径3.“余闲”与“尘杂”相反相成,陶渊明由对尘世生活的厌恶反衬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最终融合在“复得返自然”之中,可谓“心凝形释而与万化冥合”。意象色彩感—绮丽语言朴素轻盈化轻—恬淡舒畅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语:“虚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虚室”义:1.静室2.抱朴含真的纯澈澄明的心境“自然”义:1.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2.真淳自然的精神世界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

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似淡而实美”淡:白描手法,意象生活化,语言冲淡朴实美:意象(象征性,多义性,色彩感)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反衬,多种描写角度)语言(数量词的直观化,动词的形象化,叠词的音韵美、生动性、画面感,语义双关)情感(真挚性、双重性、变化性)【小结】

活动二:手法与语言,理解“淡中美”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萧统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朱熹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淡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教师助力】

品读感悟:诗歌主体部分只是纯粹的轻盈喜悦吗?要求: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之法,借助任务单上《责子》《杂诗十二首·其五》《归去来兮辞并序》(节选),及背景补充,感悟看似轻盈的文字与情感背后,诗人的隐痛与沉重。活动三:知人与论世,感悟“轻中重”背景补充:晋朝门阀制度下,统治层多为高门士族所垄断,举贤不出世族(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陶潜在《感士不遇赋》中“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的感慨,即为晋代这一政治背景的反映。

赏鉴路径1.“守拙”即持守愚拙的本性,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