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丹霞地貌、雅丹地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喀斯特地貌1、.分布:广西、云南、贵州2.类型:地表——溶沟、洼地、峰林、峰丛、孤峰、残丘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

3.形成条件: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透水性②水的溶蚀——水体成分、水体流动性③气候——湿润地区,溶蚀作用强

4.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高原地表地下受到侵蚀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4..常见的地貌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裂隙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喀斯特漏斗面积扩大形成洼地。溶蚀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基部相连并成群分布,顶部分散常呈锥状耸立的峰丛。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基部被切穿,坡度陡,山与山之间相对独立散布,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林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孤峰发育晚期,残留地表的低矮的孤立山丘

冰川地貌

二、冰川地貌·1.冰川作用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有侵蚀和堆积两种。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雪线附近冰川最厚,运动速度也最大,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雪线附近冰川最厚,运动速度也最大,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1.冰川作用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有侵蚀和堆积两种。

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峡湾、冰蚀湖等2.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峡湾、冰蚀湖等

3.冰川堆积:冰川运动中或消融以后,因搬运能力降低,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A冰碛物:在冰川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又称冰川沉积物。冰碛物一般有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B冰碛物特点:冰碛物大小混杂堆积,结构松散;冰碛物无分选性,无层理性;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砾石的磨圆度很差冰川运动中或消融以后,因搬运能力降低,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

①冰川堆积地貌:主要有冰碛垄和冰碛丘陵、冰碛湖、侧碛堤等冰碛丘陵:冰块融化后,原来位于冰川上部、内部以及冰川底部的全部物质都汇合为底碛;因为冰碛物在冰层内通常分布不均匀,所以在融化时就形成了厚度不同并且有波动起伏的冰碛盖层,即冰碛丘陵。

②冰川堆积地貌:主要有冰碛垄和冰碛丘陵、冰碛湖、侧碛堤等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丹霞、雅丹地貌专题

一、丹霞地貌(一)定义: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二)基本特征: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三)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红色堆积阶段)内陆盆地形成,氧化环境,碎屑堆积第二阶段(盆地抬升阶段)盆地抬升,以断裂为主的块状构造发育,局部宽缓褶曲,地壳渐趋稳定第三阶段(幼年期)流水下切为主,巷谷、峡谷发育,上部保持较大面积的沉积顶面或弱侵蚀平台第四阶段(壮年期)主河谷接近区域侵蚀基面,近河谷地带形成红层峰林,远河谷地带发育红层峰丛,地表最崎岖第五阶段(老年期)主河谷与主要支谷达侵蚀基面,区内河谷平原、红层丘陵和红层孤峰相间分布,局部可保持峰林状第六阶段(消亡期)区域呈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化,个别地段保留孤峰或孤石,至此完成一个侵蚀旋回。红层堆积→红层盆地抬升,地壳趋于稳定→流水下切侵蚀,切沟、巷谷、峡谷→峰林峰丛、地表崎岖→红层丘陵、孤峰相间分布→孤峰、孤石第一阶段红层沉积第二阶段抬升、断裂第三阶段(幼年期)流水下切,峡谷发育第四阶段(壮年期)侵蚀基面发育层峰林、峰丛第五阶段(老年期)丘陵、孤峰相间第六阶段(消亡期)孤峰、孤石

丹霞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含溶蚀)风化作用思考: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先是沉积形成红色的砂岩或砾岩地壳的抬升,岩层断裂流水、风、生物等的侵蚀崩塌

观察武夷山玉女峰,(如左图所示)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排序,并描述其形成过程。主题探究1—丹霞地貌的成因c-b-d-a-f-e形成过程:被外力风化、侵蚀的物质在低地沉积,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干热的气候环境下,铁发生氧化并与地下水作用,使岩石变红,在地壳抬升或倾斜的过程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