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认定借款型诈骗的四个思路
由于借款不还型欺骗涉及面广,涉及人数之多,且多发生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处理这类案件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既要打击犯罪,又要防止伤及无辜,尤其是不能破坏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鉴于此,笔者认为,处理这类案件种除了在法律条文中找答案,更要在生活中找答案。
笔者把借款不还型诈骗归结为四个思路,一是受害人是否产生错误认识的理解;二是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还大量骗取资金的把握;三没有为民事诉讼设立障碍的标准,四是综合借钱的理由与资金实际用途等综合判断
一是受害人是否产生错误认识的理解
举例:张三和李四是多年的好友,张三以买房为由向李四借款20万,并出具借条并保证1年归还,没有约定利息,到期张三没有归还。事后查明,张三买房子是虚构的,张三把钱拿去了赌博。
这个案件如果简单的套用法律和司法解释,毫无疑问张三构成诈骗罪的概率大。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去解读,张三与李四作为多年的好友,李四对张三的人品和财产情况应该有所了解,所以从出罪的角度很难判定李四会因为张三虚构事实产生错误认识自愿交付财物,所以我们判定张三是否构成诈骗犯罪时,不能简单的去套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而是回归到生活中去找答案,要遵循生活中老百姓的朴素思维看问题。
上例中,如果改为张三与李四约定支付一定利息,那么案件性质就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超出了道德和个人情感的范畴,其次也说明了李四对张三并非达到知根知底的信任程度,李四可能不是基于个人感情而是基于市场的给付,这种情形下张三离构成犯罪诈骗犯罪越来越近。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见受害人是否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是认定借款不还型诈骗的重要一环。何为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完整的表述指的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受害人交付财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行为人的欺骗行为才导致受害人交付财物,但并非产生错误认识就等同于诈骗犯罪是指产生错误认识。
例如:张三自称卖马佩好鞍,李四可能正是基于佩好鞍才买张三的马,可见李四有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但此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非彼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诈骗犯罪中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是基于欺骗行为的内容判断的交付财物,本案中,张三有鞍没马交付的财物才属诈骗犯罪中产生错误认识交付财物。
人民法院库权威案例对是否陷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有以下表达:(2021)琼96刑终247号刑事判决裁判要旨:虽然2018年3至6月,被告人邝某春多次以买卖二手车为由频繁向符某借钱,双方有借有还,资金往来频繁,但从符某对邝某春经营二手车具体情况并不掌握,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内,符某对邝某春是否经营二手车的事实并未调查,对资金安全未尽到任何注意义务,符某对邝某春借款是否真的用于二手车经营并不在意,其在意的仅是收取固定的利润,故不能认定符某系陷入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
二是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还大量骗取资金的把握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会议纪要》中关于非法占用为目的的认定第一条,“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还大量骗取资金的”可以认定为非法占有为目的。司法实践中,这条规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法律人的重心放在了有没有归还能力上,而忽略了“明知”的把握。
“明知”从文字上解读一般可以理解为知道或应当知道,也可以理解为属介于知道或应当知道之间的一种心理。通俗的讲,是明明自己知道,但仍然是外人的一种猜测。认定主观的的明知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去解读。
从显性上讲可以从证据和常识来判断行为人知不知道自己没有归还能力?包括确实没有还款能力行为人自称有归还能力;行为人对自己有没有归还能力未知;行为人骗取的资金远超还款能力三种情形。对于第一种确实没有还款能力行为人自称有归还能力比较好把握,对于第二种行为人对自己有没有归还能力未知的情形,要结合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如公司老板不知近期公司财务情况,家庭成员不知道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对于第三种行为人骗取的资金远超还款能力也比较好把握。
但是不是主观上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还大量骗取资金的,客观上导致被害人财产受到损失就能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实际上讲到“隐性”明知认定的问题,所谓“隐性”明知指的是结合行为人把骗取的资金用途来判断其主观上的心理;一般来说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即使明知道没有归还能力还大量骗取资金仍难以认定为非法占有为目的,其底层逻辑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积极心理态度,难以确定必然会导致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与之相反,用于肆意挥霍导致资金不能归还其心理与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排他性”特征相符。
另外,“归还能力”和“大量骗取财物”的理解,在司法实务中也常常会出现机械司法的现象,在实践中,很多法律人往往用简单的1+1=2的计算心理去理解归还能力和大量骗取财物,而忽略了在生活中找答案。如张三与李四为同村人员,张三以生意为名向李四20万元用于挥霍,导致不能归还。这个案例中,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