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9月针灸练习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胃的郄穴是()
A、内庭
B、中脘
C、足三里
D、梁丘
E、解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梁丘为胃经的郄穴。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内庭是胃经的荥穴;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解溪是胃经的经穴。
2.治疗热证时宜选用()
A、经穴
B、井穴
C、荥穴
D、输穴
E、合穴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井穴多用于急救等;输穴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证等;经穴可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合穴可治疗六腑病等。
3.脾胃虚寒型胃痛取下列哪组穴为最佳
A、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
B、章门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三阴交
C、中脘神厥足三里内关公孙
D、中脘期门足三里内关阳陵泉
E、中脘合谷支沟曲池商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可健运脾胃;胃俞、脾俞分别为胃和脾的背俞穴,能调理脾胃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内关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三阴交可健脾益血。这组穴位共同作用,能有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A选项中穴位组合不如B选项全面;C选项中神厥主要用于回阳救逆等,并非治疗脾胃虚寒胃痛的最佳选穴;D选项中阳陵泉主要用于疏肝利胆等,不太符合脾胃虚寒型胃痛;E选项主要是清热泻火等作用,与脾胃虚寒型胃痛不符。
4.患者,女,40岁。呕吐清水,胃部不适,食久乃吐,喜热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脉迟。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上脘、胃俞
B、次髂、血海
C、肝俞、太冲
D、胆俞、丘墟
E、肾俞、太溪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者呕吐清水,胃部不适,食久乃吐,喜热畏寒,身倦,便溏,舌苔白,脉迟,此为脾胃虚寒证。治疗应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主穴为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上脘可和胃降逆,胃俞能健脾益胃,故除主穴外还应加上脘、胃俞。肝俞、太冲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证;肾俞、太溪多用于治疗肾虚证;胆俞、丘墟用于治疗胆腑病证;次髎、血海一般不用于此证型。
5.漏肩风当疼痛以肩前部为主时。治疗应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A、合谷
B、后溪
C、神门
D、外关
E、关冲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漏肩风当疼痛以肩前部为主时,为手阳明经证,治疗应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疏通阳明经气血,起到针对性治疗作用。
6.膻中穴主治除哪项外各种病症
A、妇女乳少,乳腺炎
B、咳嗽气喘
C、心悸不安
D、失眠健忘
E、胸闷胸痛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膻中穴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心悸、心烦、癫狂、乳痈、乳少等病症。失眠健忘一般不是膻中穴的主治病症。
7.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阳明大肠经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8.手足少阳经交接于
A、目内眦
B、目外眦
C、鼻旁
D、颧部
E、耳上角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手足少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路线是,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起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穴,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穴,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其另一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其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其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所以手足少阳经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