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大棚草莓套种水果玉米技术要点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的探讨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大棚种植技术因其有效调控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而备受青睐。草莓,作为“水果皇后”,因其鲜美多汁、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而水果玉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将两者进行套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棚室空间,还能通过作物间的互补作用,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整体抗性,以及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棚草莓套种水果玉米的技术要点,特别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始终将绿色、生态、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面对大棚草莓与水果玉米套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挑战,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旨在通过农业、生物、物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一举措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李官镇,农户要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农业的内涵,为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一、草莓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绿色防控要点
1、定植前整地与设施消毒
李官镇农户需要利用上一茬作物——水果玉米的残茬秸秆,通过秸秆粉碎机将其精细处理,并均匀撒布于田间,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为草莓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质环境,同时,土地均匀施入2500~4000kg/667m2的商品有机肥,进行深翻作业,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完成深翻后,充分灌溉田地,利用水分的渗透作用促进土壤结构优化,紧接着覆盖塑料薄膜于土面之上,仔细检查并修补大棚膜的破损处,确保封闭性良好,从而让大棚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高温环境,利用自然热量进行为期约20d的高温闷棚发酵与消毒处理,这一过程中,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得到有效杀灭,降低了草莓生长期间的病虫害风险。
2、定植与种苗消毒
大棚草莓的定植时间应选择在8月下旬~9月上旬,该时间段内,气温适宜,有利于草莓苗的缓苗和生长,草莓的定植密度控制在每畦两行,株距20cm,行距25cm,种植深度为6~8cm,以有效避免草莓苗因过密或过疏而导致的病虫害问题。此外,在移栽前,使用多菌灵、速灭杀丁等药剂对种苗进行浸泡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菌和虫卵,具体来说,大棚需使用多菌灵500~700g/667m2,速灭杀丁200~300mL/667m2,浸泡时间为15~20min,通过种苗消毒,可以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
3、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①定植后要进行大棚盖膜管理
10月中旬,农户们需要铺设黑色地膜,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同时,膜下要布置滴灌系统,利于确保水分与养分的精准供给,避免传统灌溉方式可能带来的土壤湿度过大、病害易发等问题,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约10月下旬,当夜间温度降至接近冰点(约5℃)时,棚室及时加盖透明薄膜,进一步增温保湿,进入11月中旬后,为应对可能的极端低温天气,棚内还要增设第二层膜,构建起多层次的温度与湿度调控体系。
②盖膜前进行肥水管理
盖膜前,施用腐熟后的猪粪3000~5000kg/667m2,并配以氮磷钾各占15%的硫酸复合肥40~50kg/667m2,在草莓定植缓苗后和开花结果期间,每隔20~30d,选用腐殖酸复合冲施液肥3~5kg/667m2,或根据作物需求调整至高含量三元复合肥5~10kg/667m2,为进一步提升作物光合效率与抗逆性,可辅以叶面施肥,如喷施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选用稀释至5000倍的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以增强草莓的抗逆性和促进果实品质提升,对于水分可采用滴灌系统进行灌溉,每隔5~8d需灌溉一次,收获期可缩短至每隔3~5d灌溉一次,特别在傍晚时分进行,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率。
③棚内通风降湿
在草莓生长旺盛期,需密切关注棚内温湿度变化,早晨日出前,开启顶部通风口,排除夜间积聚的湿气,将棚内湿度控制在60%左右,随着温度升高,每天要开启侧窗和底风口,增强空气对流,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同时,在病害高发期,如灰霉病易发期,可采取短时间闷棚措施,将棚内温度提升至35℃,湿度降至50%以下,持续2h,而后迅速放风降温,连续进行2~3次,以杀灭棚内病菌,减少病害发生。
4、大棚草莓病虫害防治
在李官镇的大棚草莓栽培过程中,尤其是在草莓与玉米共生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叶螨为害,可以引进害虫天敌捕食螨,通过在大棚内释放3000~5000只左右的捕食螨,来控制叶螨的种群数量,在引进天敌存在困难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议使用300g/hm2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兑水750kg/hm2进行喷雾防治,这种药剂对叶螨具有良好的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效养殖育肥牛关键技术与日常保健管理的多方面阐述.docx
- 提升仔猪哺乳期饲养管理关键技术的优化策略综述.docx
- 基于经验分析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预防和针对性治疗措施.docx
- 高原牦牛脑包虫病的全面防疫体系构建与科学防治措施分析.docx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及构建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docx
- 青贮饲料制作流程标准化技术在肉牛养殖中的具体使用方法分析.docx
- 蛋鸡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完善疾病防控体系深入分析.docx
- 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特点与精准防控措施的实践指导.docx
- 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科学开展猪疫病防控管理的探讨.docx
- 高寒地区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有效防控措施总结分析.docx
- 现代化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优化策略的系统探讨.docx
- 提升郓城大蒜生产水平的精细化技术要点集成与实践探讨.docx
- 辣椒全生育期规范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思路的阐述.docx
- 深入探讨玉米科学实用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协同策略.docx
- 设施农业蔬菜优质高产栽培与大棚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docx
- 提升露地豆角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深度研究.docx
- 基于现状分析小麦生产中的高产高质栽培技术的理论与实践.docx
-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推广应用对策的建议探讨.docx
- 绿色高效强筋小麦从选种到收获全流程栽培关键环节的阐述.docx
- 现代水稻种植技术优化与加强田间管理措施的实践探索.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