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水稻:从湖南走出的“世界粮”.pdfVIP

万年水稻:从湖南走出的“世界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年水稻:从湖南走出的“世界粮”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水稻的出现与发展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水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万年前的远古时期

到如今,湖南的水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逐渐从湖南走向世界,成

为全球粮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溯源:万年前的惊世发现

2090

故事要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说起。世纪年代,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工作时,意外

发现了一粒碳化的稻谷。这粒看似普通的稻谷,却在经过科学测定后,震惊了世界——它竟

然生长于12000年前。在此之前,20世纪70年代我国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大量木制和骨制农

业生产工具,将稻作起源锁定在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距今7000年前。而玉蟾岩稻谷颗粒的出

现,若能被证实是人类驯化的结果,那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将被再次改写,向前推进到一万年

以前。

1995年秋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袁家荣组织多学科专家组成考古队,对玉蟾岩进

行第二次发掘。这次,他们又在土层中发现了两粒稻谷颗粒。通过电镜观察,这些稻谷颗粒与

野生稻相比,形态上已发生变异,呈现出大颗粒型,且兼具野生稻、粳稻、籼稻三种稻的混合

特点,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这表明先民们已开始干涉野生稻的变异方向,玉蟾岩的这几次发

掘,虽然仅发现了五粒稻谷颗粒,但它们携带的早期稻作农业信息,足以在世界考古史上留下

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约在一万三千多年前,地球气温急剧下降,冰雪覆盖,大部分动植物死亡,人类适宜生存区

域减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仅靠狩猎和采集,无法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

于是野生稻种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栖居山洞的湖南先民们,偶然间发现身边材料加工后可成

为掘土工具,当他们试着将采集来的普通野生稻加以种植时,一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农业“

革命”悄然拉开大幕。尽管作物完全驯化需经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但玉蟾岩人这种有意识的

栽培,已然改变了历史走向,人类开始走出洞穴,走向开阔旷野,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也踏上

了漫长的水稻驯化征程。

发展:湖湘大地的稻作传承

澧水穿流而过,为湖南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塑造出沃野千里的景象。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

这片7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陆续发现了700多个重要的史前和商周遗址,这些遗址让湖

南境内史前稻作农业的时间序列表更为完整。

1995年冬天,考古人员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有了重大发现。一处8000年前的人类居所

中,伴随地下水喷出,大量植物遗存涌现,其中就有黄灿灿的水稻。植物考古学家顾海滨对这

些稻谷颗粒研究后发现,其胚长与现代栽培稻已比较接近,这意味着八十垱遗址的先民们已经

1

开始培育良种,在稻米进化史上实现了又一次伟大创造。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如

用于耕种的铲形器等。从玉蟾岩到八十垱遗址,稻米逐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为后续文

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1991年起,城头山遗址历经15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一万六千多件,一座远超想象的史

前城址重现于世。在城头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片水稻田,经光释光测年,这片水稻田距

今约6500年。水稻作为极为脆弱的水生植物,对种植条件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要求很高,而

城头山聚落在水稻种植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的城池建立在早期稻田上,这并非巧

合,而是稻作文明结出的硕果。2006年,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人们发现大量碳化谷糠和

完整的稻田灌溉系统。一系列湖湘稻作考古成果,以清晰的证据链和时间表,基本解密了长江

中游地区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

辉煌:现代水稻的创新突破

湖南的水稻发展历程中,现代杂交水稻的出现无疑是一座耀眼的丰碑。1973年,在距离玉蟾

岩西北大约380千米的安江农校,任教18年的袁隆平带领科研队伍成功培育出首个实用高产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并在1976年之后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成果让中国人看到了彻底

摆脱饥饿的希望,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也成为了丰衣足食的象征。

袁隆平团队并未满足于此,他们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持续取得突破,产量

屡创新高。从最初的高产追求,到如今兼顾高产、优质、绿色等多方面特性,杂交水稻在适应

不同环境、满足多样化需求上不断发展。例如,针对一些盐碱地等特殊土壤环境,科研人员培

育出了耐盐碱水稻品种,让原本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地也能长出沉甸甸的稻穗,极大地拓展了

水稻的种植范围,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化快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个认真对待每一个键盘的键盘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