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主讲人:时间:
流行病学特征01病理生理学机制02目录CONTENTS临床表现分型0304影像学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WHO2019)0506鉴别诊断流程治疗策略(循证医学证据)0708典型病例分析最新研究进展0910总结与展望封底页1112扩展建议
流行病学特征01
育龄女性发病率30%-60%,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
高峰年龄35-50岁,与卵巢功能活跃期高度重合。育龄女性高发绝经后发病率迅速下降,提示该病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绝经后自然消退,进一步证实其激素依赖性特征。绝经后变化发病率与年龄分布
国内外发病率差异发达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及医疗检测水平有关。
我国育龄女性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需引起足够重视。不同种族差异不同种族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遗传背景、激素代谢特点等因素相关。
例如,某些种族的女性可能因基因多态性,对雌激素等激素更为敏感,从而影响发病风险。城乡差异城市女性发病率略高于农村,可能与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农村地区虽发病率稍低,但因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患者往往就诊较晚,病情较重。地域与人群差异
病理生理学机制02
雌激素↑→导管上皮增生,刺激乳腺导管和腺泡的生长与发育。
孕激素↓→间质反应不足,无法有效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导管上皮增生,导致乳腺组织结构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失衡催乳素异常脉冲分泌,可能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其可影响乳腺腺泡的分泌功能,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过程。催乳素异常分泌激素调控失衡
COX-2过度表达导致局部炎症,引发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可进一步刺激乳腺细胞的增生,促进囊性增生病的发生。COX-2过度表达01咖啡因摄入与囊肿形成相关性(300mg/天),可能通过影响激素代谢或细胞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过量咖啡因摄入可能干扰正常的乳腺生理功能,增加患病风险。咖啡因与囊肿形成02分子机制
临床表现分型03
囊肿型以单房/多房性囊肿为主,囊肿大小不一,可大可小。
囊肿壁较厚,失去光泽,可有颗粒状或乳头状瘤样物向囊腔内突出。病理特征体检时肿块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晰,触诊时患者多无明显疼痛。
囊肿较大时,可触及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体检特点囊肿型
病理特征纤维化型以胶原沉积75%为特点,乳腺组织内纤维成分明显增多。
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乳腺质地变硬,结构紊乱。体检特点质硬、边界不清,触诊时感觉乳腺组织坚韧,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患者常有乳房胀痛不适,疼痛程度因人而异。纤维化型
病理特征体检特点腺病型以末梢导管增生为主,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明显。
可伴有腺泡增生,形成腺病样结构。颗粒感、触痛(+),触诊时可触及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结节。
乳房胀痛多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经后缓解。腺病型
影像学诊断标准04
囊肿特征无回声区(囊肿特征),是超声诊断囊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囊肿内无回声,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分叶状改变分叶状改变(BI-RADS2类),提示囊肿可能为良性。
但需注意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超声诊断要点
需与DCIS鉴别点:无钙化灶,乳腺囊性增生病一般无恶性钙化表现。
若出现钙化,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性质。钙化灶鉴别弥漫性密度增高,乳腺腺体密度不均匀增高,呈弥漫性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
“棉花团”样阴影,是乳腺囊性增生病在钼靶X线片上的典型表现之一。密度与阴影特点钼靶鉴别特征
病理诊断标准(WHO2019)05
囊肿形成囊肿形成(直径3mm),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囊肿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导管上皮大汗腺化生导管上皮大汗腺化生,表现为囊肿壁被覆上皮化生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其中有嗜酸性颗粒,似大汗腺细胞。
此种细胞的出现常是良性标志。间质纤维化间质纤维化,乳腺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形成纤维条索,挤压周围导管。
纤维化程度可影响乳腺组织的质地和结构。核心诊断要素
CK5/6(+)→排除非典型增生,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
阳性表达提示病变细胞具有一定的分化程度,恶性风险较低。CK5/6ER/PR强弱不等表达,反映病变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
其表达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如激素治疗的适应证选择。ER/PR免疫组化标志物
鉴别诊断流程06
首诊触诊异常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肿块的囊实性,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根据超声结果,可将病变分为BI-RADS3类和4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首诊触诊异常→2.超声检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触诊发现乳房肿块或异常增厚时,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初步检查与诊断
BI-RADS3类→细针穿刺,获取细胞学样本进行诊断。
细针穿刺简单、安全,可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但存在一定局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