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丝绸之路上粟特商帮的运作.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丝绸之路上粟特商帮的运作

一、粟特商帮的历史背景与兴起

(一)粟特人的地理分布与早期商业传统

粟特人(Sogdians)原居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马尔罕(Samarkand)和布哈拉(Bukhara)为中心。早在汉代,粟特人便通过绿洲城邦间的短途贸易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商队模式。据《魏书·西域传》记载,粟特人“善商贾,好利”,其商业传统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

(二)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粟特人的机遇

唐代(618—907年)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开放,粟特商帮迎来发展黄金期。唐朝政府设立安西四镇,保障西域商路安全,并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允许粟特人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聚居区“萨宝府”。据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统计,仅沙州一地便有粟特聚落十余处,人口逾千。

二、粟特商帮的组织模式与经营策略

(一)家族网络与商业协作

粟特商帮以家族为单位,形成跨地域的商业联盟。例如康、安、史、石等九大姓族(史称“昭武九姓”)通过联姻强化合作。西安出土的《米继芬墓志》记载,其家族五代从事丝路贸易,成员分驻长安、凉州(今武威)、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三地,形成采购、运输、销售的完整链条。

(二)宗教纽带与商业信用

粟特人信仰祆教(琐罗亚斯德教),通过宗教仪式建立信任。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中,粟特商人手持祆教圣火坛的形象,印证了宗教与商业的结合。此外,粟特人使用“波斯式”契约文书,以祆教祭司为公证人,确保交易合法性。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高昌延寿十六年(639年)康失芬举钱契》即为此类文书典型。

(三)多语种能力与信息传递

粟特语作为丝路通用语言之一,被用于商业文书和外交信函。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烽燧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约313—314年),记录了粟特商人从武威向撒马尔罕传递市场行情的情景。此外,粟特人通晓汉语、突厥语、波斯语,使其成为唐朝与西域诸国间的关键中介。

三、粟特商帮的贸易网络与商品流通

(一)东西方货物的双向流通

粟特商帮从中国输出丝绸、瓷器、纸张,向西运输至波斯、拜占庭;同时将西域的良马、珠宝、香料输入中原。据《唐会要》卷72记载,开元年间(713—741年),粟特人每年向唐朝输送突厥马“数万匹”,而《新唐书·西域传》称撒马尔罕市场“百货俱备,富商巨贾多聚于此”。

(二)货币与金融创新

粟特人使用萨珊银币、拜占庭金币和唐朝铜钱进行交易,并发展出早期汇兑制度。吐鲁番文书《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石染典买马契》显示,粟特商人常以丝绸折算银钱价格,规避货币波动风险。此外,粟特人还参与唐朝的“飞钱”业务,实现异地结算。

(三)中转贸易与仓储体系

粟特商人在凉州、敦煌、龟兹(今库车)设立货栈,形成三级中转站。敦煌藏经洞文书S.1344记载,粟特商队从龟兹采购玉石后,先运至敦煌分类,再分批发往长安或西域。这种仓储体系极大降低了长途运输损耗。

四、粟特商帮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影响

(一)艺术与工艺的传播

粟特商人将中亚音乐、舞蹈引入唐朝,唐玄宗设立的“十部乐”中,《康国乐》《安国乐》均源自粟特。此外,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其纹饰融合粟特联珠纹与唐代卷草纹,体现工艺交融。

(二)宗教与思想的跨区域流动

粟特人不仅传播祆教,还协助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进入中原。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景教僧阿罗本于贞观九年(635年)经粟特商路抵达长安。同时,佛教典籍如《大般若经》的部分汉译工作亦由粟特语转译完成。

(三)社会阶层的突破与身份转变

部分粟特商人通过军功或科举进入唐朝官僚体系。例如安禄山本为营州杂胡,其父为粟特商人,后官至平卢节度使;史思明亦出身粟特商族,最终成为叛军首领。这种阶层流动反映粟特人在唐社会的深度融入。

五、粟特商帮的衰落与历史遗产

(一)安史之乱与商路中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收缩西域防线,吐蕃切断河西走廊,导致粟特传统商路受阻。敦煌文书P.2555《陷蕃诗》描述:“商客往来由寇贼,山川道路尽凋残”,印证了商帮生存环境恶化。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随着唐代中后期广州、扬州等港口繁荣,粟特人逐渐转向海运。泉州出土的9世纪粟特文墓碑显示,部分家族已在东南沿海建立新据点。但海上贸易需更大资本,中小商帮逐渐被阿拉伯商人取代。

(三)粟特文化遗产的延续

粟特文字母衍生出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其商业习惯法影响元代“斡脱商人”制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粟特供养人画像,至今见证着这段历史。

结语

唐代粟特商帮作为丝路贸易的核心力量,凭借严密的组织、灵活的适应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了欧亚大陆的物质与精神交流。他们的兴衰不仅折射出中世纪全球经济体系的变迁,更为后世留下了多元文明共生的珍贵范例。从撒马尔罕到长安的驼铃声,至今仍在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