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情境化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历史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统编版).pptx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情境化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历史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统编版).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

越王勾践剑情境导入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学习目标能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并能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上层建筑的变革,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史料提炼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培养其家国情怀。能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利用地图说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动情况,能认识到频繁的往来使得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形成。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课程标准】【学科素养】

国宝“鸠浅”有话说:“吾静卧于岁月长河之底,历经千年风霜,亦见证那春秋战国风云变幻。自周平王东迁始,王室气数渐微。犹记那日,周桓王竟被郑国郑庄公一箭射中左肩,此役如惊雷,震碎天下人对王室的敬畏。自此,诸侯野心尽露,不再将周室放在眼中。从春秋五霸逐鹿中原,到战国七雄割据称雄,这天下的政治格局,恰似被搅乱的剑影,再无往日秩序。且听吾细细道来,从政治之变、民族关系之变、经济之变、文化之变,带诸君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政治秩序之变壹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芮桓公的七鼎六簋(陕西省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战国西周一、政治秩序之变思考:周平王东迁后的政治格局有何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中国历史十五讲》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刘向《战国策(书录)》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控制力衰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权力失序,局部统一)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

吾曾伴越王枕戈待旦,亦知晓往昔种种。周人于克商之前,便自诩为夏之正统继承者,欲借此稳固其政治与文化上的至尊地位。周朝诸侯更是以“诸夏”自居,将封建诸国冠以这一名号,以此区分周人与蛮夷戎狄。他们总道“华夏”衣冠华美、礼仪周全,对其他部族满是不屑。想吾主越王所处之吴越,彼时竟也被轻蔑呼为“南蛮之地”,受尽鄙夷。然岁月流转,风云变幻,吾静静观之,方觉一切都在无声无息间悄然生变……国宝“鸠浅”有话说:“吾曾伴越王枕戈待旦,亦知晓往昔种种。周人于克商之前,便自诩为夏之正统继承者,欲借此稳固其政治与文化上的至尊地位。周朝诸侯更是以“诸夏”自居,将封建诸国冠以这一名号,以此区分周人与蛮夷戎狄。他们总道“华夏”衣冠华美、礼仪周全,对其他部族满是不屑。想吾主越王所处之吴越,彼时竟也被轻蔑呼为“南蛮之地”,受尽鄙夷。然岁月流转,风云变幻,吾静静观之,方觉一切都在无声无息间悄然生变……”

民族关系之变贰

二、民族关系之变华夏(自称)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熊渠(西周楚国国君)公然反对周王室,一口气封了三个儿子为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初年,楚厉王、楚武王开始使用谥号,但楚武王还自称“我蛮夷也”;华夏观察春秋、战国地图并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战国)《楚辞》注:高阳是黄帝孙,说明楚王室的族源是华夏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意识的建立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与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统一趋势,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影响:华夏认同使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推动各民族进一步交融,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宝“鸠浅”有话说:“吾沉睡于历史幽影之中,却将春秋战国的风云看得透彻。彼时,世道翻涌,社会经济似破茧之蝶,焕发出全新生机。尤其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