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昌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docx

2025年金昌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金昌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科普创作的要求委实非常高,既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备______的科学专业基础,甚至在这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都要有相当_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系统研究

B.全面学识

C.完备积累

D.扎实造诣

【答案】:D

【解析】科普创作要求高,第一空与“良好文字功底”对应,“扎实”搭配“科学专业基础”合适;第二空“造诣”表示在某领域的水平和成就,填入“造诣”恰当,所以选“扎实造诣”。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B.《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C.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亮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D.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文学常识对各选项描述进行逐一分析。首先,《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它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所以此描述正确。其次,《孔乙己》确实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但孔乙己是因窃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而非“被赶出鲁镇”,且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非只是寄予同情。所以此描述错误。然后,杜甫的《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才智、功业的追思,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写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色,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两者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亮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所以此描述正确。最后,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所以此描述正确。综上,不正确的一项是描述错误的那一项。

3、俗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在未研磨时,其表面凹凸不平,光发生漫反射;而玉石研磨后,表面变得光滑有光泽,此时光发生的是()。

A.折射

B.镜面反射

C.衍射

D.光的色散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不同光学现象的特点,结合玉石研磨前后表面的不同状态来判断研磨后光的反射类型。首先分析各光学现象的含义:-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镜面反射是指若反射面比较光滑,当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到这个反射面时,仍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衍射是指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在本题中,玉石在研磨以后,其表面看起来光滑有光泽。根据镜面反射的特点,当物体表面光滑时,光照射到该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即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射出,所以此时光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现象,本题描述的是光在玉石表面的反射情况,并非折射;衍射是波遇到障碍物时的现象,与本题光在玉石表面的反射情况不符;光的色散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也不契合本题情境。综上,答案是镜面反射。

4、作为曾经的媒介大亨,报纸的影响力已经_____,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让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_____的变化,报纸媒介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新媒体留给报纸媒体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况愈下,日以月殊

B.今不如昔,日新月异

C.烟消云散,惊天动地

D.今非昔比,翻天覆地

【答案】:D

【解析】分析文意可知,报纸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了,横线上应该填形容影响力减小的词。“每况愈下”不能用来形容影响力,“烟消云散”程度太重,而文意只是说影响力减弱,所以这两个词不合适。第二空,“日新月异”一般指信息发展的速度,而语境中并没有变化速度快的意思,所以对应该词的选项错误,另一个选项正确。故选该正确选项。考点:言语理解

5、()直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A.辛亥革命

B.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可依据各历史事件的特点和影响来进行分析。首先,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非直接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inghui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