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害人不明时建筑物的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oc

论加害人不明时建筑物的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45

论加害人不明时建筑物的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

?衷心感谢梁慧星老师、孙宪忠老师、窦海洋老师、李宇师兄、谢伟、王旭和兰平对本文写作的指导、帮助以及批评。

目次

基于文义解释的初步界定

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立法进程

典型案件

立法进程

国外的立法例

罗马法

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对罗马法的摒弃

埃塞俄比亚、智利对罗马法的沿袭

理论争鸣

肯定说

否定说

进一步思考——否定之否定

第87条的司法适用

适用范围

责任主体

举证责任

补偿责任

结语

一、基于文义解释的初步界定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根据文义解释方法,可以得出粗略的请求权基础,即受害人因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从建筑上坠落的物品造成损害,而实际加害人不明的,有权向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请求承担补偿责任。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法律关系当事人。该法律规范调整下列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受害人、具体侵权人、可能加害人。还可能涉及其他主体,如“社会公众”特别是“全体业主”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深圳南山好来居大厦高空抛物案(下文述及)将物业管理公司是否承担责任的讨论推向高潮。可参见石祺:“‘好来居’案抛出的两次漩涡”;陈冬瘟:“深圳‘好来居’案判决的可商榷之处”,载《新业主:现代物业》2010年第8期。

从形式上看,可能加害人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在法条上出现,但在思考路径中则不能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体化地考量个体的可能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某种意义上,作为群体的必然侵权和作为个体的不必然侵权,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难以把握,使得对第87条的理解具有智识上的极大挑战。极端偏向前者,将可能加害人视为一个整体而承担侵权责任,固然在理论上简便易行,却缺乏整体化的必要要件——同质性或者组合性。极端偏向后者,视每位可能加害人必然不侵权,又有悖于客观真实和公平正义。笔者以为,应该以个体考量为主,群体认定为辅,既寻求整体化的必要因素,也要考虑到特殊性的排除,这样才能增强逻辑分析的精确性和操作性。

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曾困扰笔者甚久。下文的进一步阐述,特别是关于构成要件、证明责任的分析,建立在这个思维角度的基础之上。

另外,具体侵权人在实体法上虽然无法确定,但可能加害人在诉讼法意义上必须明确,否则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从而丧失作为裁判规范的作用。

第二,建筑物的界定。建筑物通称建筑,它是指人工建造的、固定在土地上,其空间用于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设施。例如,住宅、写字楼、仓库等。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页。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页。

第三,物品。该规定对物品有两种分类:“抛掷”的物品,是一种积极行

告在起诉时无法确认谁是致其母亲死亡的加害人,不能具体指明是谁侵害了其民事权益或与谁发生了民事权益争执,”欠缺明确具体的被告;原告主张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但该坠落物“没有明确的所有人和管理人,且坠落物位置不明确,无法确定所有人或管理人。”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2001)市民初字第1663号民事裁定书,第3~4页。转引自:周波:“中美两国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认定之比较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故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2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第1款的规定,裁定驳回原告起诉。原告上诉,二审法院仍裁定驳回。后经申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审,审判委员会进行讨论,并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电话答复:“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委会多数人意见,请努力对本案调解解决。”高院审委会的多数人意见包括两个方面:1、本案应认定有明确的被告并作实体审理;2、受害人的损失应由15名被告分担。山东省高院后作出民事裁定:撤销一审和二审的民事裁定,发回重审。经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再审一审和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再审二审,仍以“原告不能举证证明造成其母死亡的木墩的具体所有人或管理人,即证明侵权主体的证据不足,”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2004)市民再初字第4号民事判决书,第21页。转引自:周波:“中美两国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认定之比较分析”,中

文档评论(0)

139****9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