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学法律(3篇).docx

调侃学法律(3篇).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篇

正文:

在众多学科中,法学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奥的理论和神秘的实践,吸引着无数志士仁人投身其中。然而,学法律的道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各种“坑”,让人防不胜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调侃一下学法律的那些趣事,看看你跳过几个“坑”。

一、法律名词的“坑”

法律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名词繁多,且含义丰富。初学者往往会被这些名词搞得晕头转向,仿佛置身于“坑”中。

1.名词释义“坑”:例如,“诉讼时效”和“时效中断”这两个词,初学者往往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实,“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而“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采取一定措施使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2.专业术语“坑”:在法律实践中,有些专业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抗辩权”和“抗辩事由”,这两个词看似相似,实则含义迥异。抗辩权是指被告在诉讼中提出的,足以使原告诉讼请求全部或部分无效的权利;而抗辩事由是指被告在诉讼中提出的,足以使原告诉讼请求全部或部分无效的事实。

二、法律条文的理解“坑”

法律条文是法律的灵魂,但它的表述往往晦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

1.条文解释“坑”: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不履行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具体含义,却让许多人头疼。

2.法律适用“坑”: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情节较轻”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这就让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犯了难。

三、法律实践的“坑”

法律实践是检验法律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其中的“坑”也不少。

1.案件办理“坑”:在办理案件时,法律人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据、证人证言不一致、鉴定结论存在争议等,这些都让法律人头疼不已。

2.法律咨询“坑”:作为一名法律人,为客户提供法律咨询是分内之事。然而,在咨询过程中,客户往往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咨询:“我偷了一辆自行车,能不能判缓刑?”这个问题让法律人哭笑不得。

四、法律人的“坑”

法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坑”。

1.法律思维“坑”:法律人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却因为缺乏法律思维而陷入困境。比如,有人因为误信谣言而遭受损失,有人因为不懂法律而签订不公平的合同。

2.法律伦理“坑”:法律人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但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伦理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比如,面对利益诱惑,法律人能否坚守职业道德,保持清正廉洁?

总结:

学法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各种“坑”。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善于总结,就能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那么,你在学法律的路上,跳过几个“坑”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吧!

第2篇

导语:法学,被誉为“帝王之学”,是许多人心中的神圣殿堂。然而,在这个看似庄重严肃的领域,却隐藏着许多让人捧腹大笑的“囧”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调侃一下学法律的那些趣事吧!

一、法律术语的“翻译”艺术

1.法律术语“翻译”成网络用语

在法学界,法律术语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当这些术语被翻译成网络用语时,却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举证责任”被翻译成“举证你大爷”;“法律关系”被翻译成“法律关系户”;“合同法”被翻译成“合同法,合同法,合同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法律术语“翻译”成方言

法律术语在方言中的“翻译”更是让人捧腹。比如,“被告”在四川话中变成了“被告儿”,“证据”在东北话中变成了“证据杠杠的”。

二、法学课堂的“囧”事

1.老师讲法,学生“走神”

法学课堂,本应是严肃认真的地方。然而,有时候,老师的讲解却让学生“走神”。

有一次,老师在讲解《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突然停顿了一下,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正当防卫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正当防卫就是正当的防御。”

2.学生提问,老师“懵圈”

在法学课堂上,学生提问是常有的事。然而,有时候,学生的提问却让老师“懵圈”。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老师,请问《合同法》中的‘要约’和‘承诺’有什么区别?”老师愣了一下,说:“哦,这个……要约就是提出要求,承诺就是答应要求。”

三、法学实践中的“囧”事

1.法律文书“错别字”频出

在法学实践中,法律文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时候,法律文书中的“错别字”却让人哭笑不得。

有一次,一个律师在写起诉状时,把“被告”写成了“被狗”,把“原告”写成了“原狗”。这让法官哭笑不得,只好让律师重新修

文档评论(0)

138****8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