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中医治疗.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面神经麻痹中医治疗

面神经麻痹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选穴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经络气血情况选穴。通常以面部阳明经、少阳经穴位为主,如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等穴位。阳白、四白等位于面部,可直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可调节阳明经气血,促进面部气血运行。

-针刺手法:在疾病初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避免过度刺激;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加强刺激强度。针刺深度和角度根据穴位特点及面部肌肉状态调整。一般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风寒证: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常用方剂为小续命汤加减。药物组成包括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等,可驱散风寒之邪,疏通经络,缓解面部肌肉拘急。

-风热证:治以疏风清热、通络止痉,方用银翘散加减。主要药物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甘草等,能疏风散热,使风热之邪得以清解,经络气血通畅。

-气血亏虚证: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八珍汤是常用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可补充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濡养面部经络肌肉。

-中药熏蒸:选取一些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防风、白芷等,碾碎后装入布袋蒸热,放于患侧面部进行熏蒸,借助药力和温热之力,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推拿按摩

-放松手法:先用揉法、按法、摩法等手法在患侧面部轻轻操作,从额部开始,依次按摩眼周、鼻旁、面颊、口周等部位,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每次操作约5-10分钟,可放松面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整复手法:在放松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整复手法,如牵正手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患者口角和鼻翼,轻轻向健侧牵拉,以纠正面部歪斜;还可运用提捏手法,将患侧面部肌肉向上提起并轻轻抖动,增强肌肉的弹性和张力。每个手法操作3-5次。

拔罐

在面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拔罐治疗。一般选取颊车、地仓等穴位,采用闪罐或留罐的方法。闪罐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留罐则是将罐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10-15分钟。拔罐可改善面部气血运行,增强局部经络气血的流通。

食疗

-防风粥: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将防风、葱白洗净,加适量清水煎取药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趁热服食。适用于风寒型面神经麻痹。

-薄荷糖:薄荷粉30克,白糖500克。将白糖放入锅中,加水少许,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加入薄荷粉,搅拌均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子挑起成丝状,不粘手时,倒在涂有熟菜油的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小块。有疏风清热的作用,适合风热型面神经麻痹患者。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且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文档评论(0)

152****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