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第2章 造山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洋壳的基本结构自上而下:1、远洋深水沉积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5、橄榄岩这种洋壳构成也被称为蛇绿岩套。七、全球构造学说要点(一)板块及板块边界类型轻、软、热的软流圈上漂浮着刚性和弹性的冷的岩石圈,岩石圈被一系列构造带分隔,这些构造带包括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带等,这些被分割的块体就是板块。分隔板块的构造带就是板块的边界。板块边界类型1、离散边界2、汇聚边界(1)俯冲带(2)碰撞带(地缝合线、对接带)(3)转换边界(二)全球板块划分(三)古板块的研究古板块的研究首先是要确定古板块的的边界,标志有:1、是一个褶皱带或造山带2、岩石圈或超岩石圈断裂3、蛇绿岩的存在4、混杂堆积5、高压变质带6、存在岛弧型钙碱性陆缘火山岩带7、地缝合线两侧古生物、古气候存在巨大差异8、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岩相突变9、地缝合线两侧古地磁明显不同10、区域地球化学标志(四)大洋的开合旋回—威尔逊旋回(五)地幔柱White和McKenzie(1989)认为,位于岩石圈下面的地幔热柱是直径约1000~2000km,温度超过正常值100-200oC的一个区域。洋岛和板内大陆裂谷玄武岩火山活动通常被看作为地幔热柱或热点在地表的表现。来自地球深部的地幔热柱头部的热使岩石圈弱化,导致岩石圈开裂。我国东部和东亚大陆新生代大面积的大陆裂谷型玄武岩浆喷发作用、大型裂谷盆地与边缘海的形成、岩石圈尺度的伸展与上隆、岩石圈尺度的强烈而快速减薄、软流圈埋深浅等,均暗示大陆下面有地幔热柱存在。总之,地幔热柱的关键标志是:(1)大面积洋岛型和大陆裂谷型玄武质火山喷发;(2)岩石圈尺度的伸展与相应的裂谷盆地的发育;(3)软流圈埋深浅。地慢柱理论的形成与提出早在1963年Wilson为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特别是呈链状分布的火山作用(如夏威夷一皇帝海火山链)时提出“热点”(hotspot)概念,即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1972年,Morgan为解释热点的成因而提出地幔柱概念,指的是地幔深处,甚至是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相对静止,在地表表现为热点。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激起软流圈中的水平运动,从而可将地幔柱当作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之一。Morgan进一步推测地慢柱是由地慢对流体系中的上升流构成,并强调热点大体上固定于地幔中,板块相对于热点的运动便是相对于地幔固定部分的运动,也就是相对于地理极或地球自转轴的绝对运动。T.Wilson

(1903-1993)HotspotTheFatherofHotspot:64.756.248.142.438.727.77.22.61.03086DistributionofGlobalHotSpots地幔柱存在的主要依据虽然地慢柱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但有关其存在的间接证据有:(1)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2)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慢;(3)热点火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于位于离散板块边界、起源于浅部地慢的玄武岩(如MORB),说明其源区为比软流圈更深的地慢库;(4)位于热点之上的大洋岛屿通常具有规模较大的地形隆起,这需要有额外的慢源热能以使岩石圈膨胀;(5)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慢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km以下,地慢热柱的直径为300km2。高温可能是造成地慢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总之,地幔热柱的关键标志是:(1)大面积洋岛型和大陆裂谷型玄武质火山喷发;(2)岩石圈尺度的伸展与相应的裂谷盆地的发育;(3)软流圈埋深浅。超级地慢柱(Superplumes)Larson(1991)提出的超级地慢柱(superplumes)概念和热柱活动的周期性。Larson认为,在白垩纪中期,地慢对流系统曾遭受过一次大规模的扰动,而该事件是源自核慢边界的多个大规模地慢热柱(称为超级地慢柱)上涌的结果。在超级地慢柱活动期间,洋底扩张和黑色页岩沉积速率显著加快,全球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超级地慢柱活动开始时间与白垩纪长期正地磁极期(longnormalmagneticpolaritysuperchron)的起始时间相吻合。这一相关性的形成与从核慢边界以超级地慢柱形式导致大量热量的释放和大量深部物质的提取有关。地慢柱构造学说(PlumeTectonics)Maruya

文档评论(0)

翰林大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文案个性定制,计划书、方案、策划书专业撰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