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研究院2025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中国电信研究院2025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电信研究院2025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下面的诗句,没有使用对偶手法的一组是: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C: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审题干,找出没有使用对偶手法的一项。

辨析选项。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B项“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没使用对偶修辞手法。A项、C项和D项均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均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故本题选B。

【解析拓展】

A项: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B项: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C项: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D项: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

2、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披上学术外衣,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解读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________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颇具迷惑性。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抱残守缺

??B:支离破碎

??C:四分五裂

??D:土崩瓦解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

分析语境。根据文段“对________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颇具迷惑性”可知,史料既然能够被拼接,说明其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辨析选项。A项“抱残守缺”指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符合文意。C项“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D项“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故本题选B。

?

?

3、书,与你为邻,我很用心。曾经,你如梦般在我身旁,而我却未曾发觉;_____每天和你开怀畅饮,我却白痴般没有发现;_______你日日映入我的眼帘,还是未察觉你的存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甚至尽管

??B:虽然也许

??C:即使虽然

??D:因为当然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你日日映入我的眼帘”与“未察觉你的存在”之间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只有“尽管”“虽然”,故排除B、D。再看第一空,由文段两个分号可以得知,三个分句属于并列关系,“甚至”表递进关系,填入第一空不恰当,故排除A,C项“即使”填入文段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C。

?

4、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很广,以波长划分由短至长包括γ射线、X射线、UV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能被我们眼睛感受的可见光只占电磁波谱里很小的一部分,这是由视网膜感光细胞中的感光蛋白所固有的理化特性所决定的。不仅人类,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尚未发现任何动物能够基于感光蛋白感知波长超过700纳米的红外线,更没有动物能够在大脑中形成红外线图像视觉。不过已有研究证实,个别动物,如部分蛇类,可以通过温度感知红外线。红外线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对其探测感知将帮助我们获取超过可见光谱范围的信息。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如何感知红外线

??B:自然界中的红外线

??C:人类为何看不到红外线

??D:探测红外线或将“看到”新世界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

文段开篇介绍了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广且按波长划分了不同类型,接下来指出由于固有的理化特性决定了人类的眼睛能感受的光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且对于动物来说感知红外线的波长有限更无法在脑中形成红外线图像视觉,然后通过转折词“不过”强调研究证明个别动物能通过温度来感知红外线,尾句点明观点,即对红外线的探测感知将帮助我们获取超过可见光谱范围的信息。因此,文段重点说明对红外线的探测感知或将打破人类现有眼睛所能感受的可见光范围,从而开拓新视野,对应D项。

A项:文段并未详细论述如何感知红外线,仅说明个别动物可以通过温度感知红外线,非重点,排除;

B项:文段重在说明探测红外线对人类的意义,而非对红外线本身概念的介绍,非重点,排除;

C项:“人类为何看不到红外线”为文段结论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

?

5、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这只是缘于感觉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想象、灵感、激情便随之渐渐枯萎。如此一来,“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而自觉将对象陌生化,往往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开始。

这段文字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美丽日记[全国]教育培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行业研判、执业职格考核,公考事业编,考研考博。诚挚服务每一位需求客户,助力您成功的每一步!

认证主体成都美丽日记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CX69A4B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