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问津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85年左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随后齐桓公高举“尊主攘夷”的大旗,联合黄河中游各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

楚蛮。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的发展历程说明当时()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小农经济逐渐确立C.统一进程不断加快D.社会正处于转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仲改革就是要让齐国社会实现破旧立新的转型,而作为诸侯的齐桓公能“尊王攘夷”、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侧面反映周王室权威不再,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

材料主要涉及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况,没有提及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而且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齐桓公所处时代是春秋早期,社会处于大分裂时期,“统一进程不断加快”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故选D项。

2.学者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体制开创者B.秦汉制度创新为后世奠定基本框架

C.秦汉时期中国的各项制度逐渐完善D.社会的安定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

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曾佑

强调孔子确立教化体系、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汉武帝巩固疆域,三者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

的核心特征。其中,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对政治、疆域的巩固,为后世奠定了基本制度框架,B

项正确;孔子推动私学发展并提出教育理念,但西周已有官学,教育体制并非由孔子开创,排除A项;材

料侧重于这些开创性措施对后世的影响,中国的各项制度如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等逐渐完善于隋唐时期,

排除C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而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时期,而且社会安定并非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

第1页/共15页

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图是西安大慈恩寺内大雁塔的唐朝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这种风俗始于唐中宗年间,进士张莒游慈

恩寺,兴之所至题名于塔壁,众进士于是纷纷仿效,进而被皇家推崇。善书者将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及第

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以后如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改为朱笔。这种“雁塔题名”的风俗反映出()

A.科举制成为唐朝选官的主要途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士人群体对国家选才政策的认可D.科举取士成为社会整体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进

士张莒游慈恩寺……题名于塔壁,众进士纷纷仿效”“将进士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这

些信息可知,众进士以被录取为荣而题名塔上,其他进士也效仿,表明这些读书人对国家组织的科举取士

政策的认可,C项正确;“主要途径”需要比较才能得出该结论,而材料中无法体现,且材料未强调选官途

径的“主要性”,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主要是指自上而下的君主与中央政府控制力加强,

材料反映的是自下而上的读书人对上层政府政策的认可,排除B项;唐朝时期传统士族势力仍很强大,其

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让寒门崛起而可能分享其政治特权的科举制,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排除D项。故选C项。

4.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

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材料中“大不可安者”主要是指()

A.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导致冗费现象B.王安石变法引发政局的动荡

C.宽仁治国使中央政府掌控力下降D.强干弱枝措施导致积贫积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

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

有大不可安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吸取唐朝中期因设藩镇而导致地方割据的教训,

在北宋建国初期实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强干

文档评论(0)

158****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