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在诈骗罪指控日益高频的司法实践中,辩护的核心往往不在于行为表象,而在于穿透“非法占有目的”与“欺诈行为”的刑法实质要件。多年刑辩经验表明,大量案件实为民事纠纷的刑事化误判——或是因履约能力暂时受挫被推定为诈骗故意,或是将商业夸大混淆为刑事欺诈。
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及典型无罪判例为基石,提炼九大无罪辩点,直指证据链断裂处与法律定性模糊带。旨在厘清刑民边界,避免客观归罪,为律师同仁提供破解“以刑代民”困局的实务路径。
主观方面:无非法占有目的
1.有履约能力
若行为人在合同签订时或履行过程中,具备履行合同的资金、资产、资质或技术等,或虽当时无履约能力,但有合理依据预期能在合同履行期限内以合法手段筹集到所需资源,则不能推断其有非法占有目的。如在一些合同纠纷中,企业因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但有明确的融资计划和还款来源,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
?
2.积极履约行为
签订合同后,行为人主动为履行合同做准备,如寻找货源、筹集资金、联系业务、办理资质等,不能仅因合同目的未达成就推断其有非法占有目的。若因非行为人原因导致违约,如合同相对方的原因、不可抗力或第三人原因,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3.财产合理处置
行为人将取得的财物用于其他合法经营活动,只要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将对方财物予以返还,应视为民事欺诈,而非合同诈骗。若将财物用于挥霍、非法活动、偿还他人债务、携款逃匿等,则可能被认定为有非法占有目的。
4.事后积极态度
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在发现违约或被指出违约时,会进行辩解和一定程度的拖延,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在纠纷发生后往往会想方设法逃避承担责任,使对方无法挽回损失。
?
客观方面:无欺骗行为
5.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区分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区别在于欺骗内容和欺诈程度。民事欺诈一般是在合同标的的数量和质量上欺骗对方,对合同最终适当、全面履行的影响不存在根本的、全面的影响,属于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为,应认定为一种履约前提下的民事欺诈。刑事诈骗则是完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为,欺诈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当中起着根本性、绝对性的作用。
?
6.欺骗行为与危害结果无因果关系
虽然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但相对人并未因此产生(或维持)认识错误,也没有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其处分财产的行为是基于自愿或者其他原因,那么相对人财产受损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其他方面
7.合同有效且无欺诈意图
被告既没有虚构事实,也没有隐瞒真相,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且被告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与被害发生争议,在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被告拒绝继续履行但并没有逃匿,也未变更居住地和经营场所,以民事诉讼解决纠纷为宜。
8.存在担保等保障措施
行为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虽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但提供了真实的、等价性的担保,合同相对方仍可通过实现抵押权等担保措施取得补偿,其合同权益具有保障,行为人的该行为系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套用资金的行为。
9.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如果案件中关键证据缺失,如无法证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无法确定合同诈骗的数额等,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应认定行为人无罪。
结语
诸位,诈骗罪的无罪辩护,本质是坚守刑法谦抑性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战场。从“非法占有目的”的消极认定,到“欺诈行为”因果关系的切断;从担保措施对主观恶意的排除,到“疑罪从无”的底线适用——九大要点如同九把钥匙,开启刑民交叉迷宫的出口。
须警醒:当民事救济足以覆盖损失时,刑事手段的滥用将侵蚀市场交易的根基。作为辩护人,我们不仅为个案当事人而辩,更以专业之力守护刑法第266条不被扩张为“万用条款”,让无罪者不受追诉,让商事风险不因司法越位而沦为刑事犯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