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准高三高二语文下期期末文言文文本阅读考点清单.docx

2026届准高三高二语文下期期末文言文文本阅读考点清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版】

【考点透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文言文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1.理解能力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解读】

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内容方面:

①基础知识: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选项例句常出自中学课文,强调课内外联动。

②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重点考查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意、中心思想,能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等,还可能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

③思维能力:命题更加注重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如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有自己见解的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2.选材方面?

①范围拓宽:选材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等,涉及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

②注重思想文化性:更加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如古代礼仪、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3.题型方面

①稳定有创新:题型以选择题、翻译题和简答题为主。如2022年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②强调综合:简答题的综合性增强,如2024年新高考一卷要求用一则材料中的事实分析另一则材料中的观点,考查理解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分值方面

分值较为集中:分值一般在18-22分之间,较为集中的分值是20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比重有增加趋势,如2022-2024年新高考一卷的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2分,体现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翻译题等非选择题的分值有增加趋势,体现出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等的重视。

【技巧总结】

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实词

一、掌握答题思路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

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

“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

“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

“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所以分9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

2.字音推断法

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如:

“坐”通“座”,“蚤”通“早”,“倍”通“背”。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3.语法分析法?

文言实词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也要遵循语法规律。一般是名词、代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充当定语,副词或者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根据语法规律,能够大致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

4.虚词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5.对称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有的是词与词相对应,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

在这种对称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中,相同位置上的词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