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解析版】
【考点透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文言文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1.理解能力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解读】
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内容方面:
①基础知识: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选项例句常出自中学课文,强调课内外联动。
②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重点考查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意、中心思想,能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等,还可能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
③思维能力:命题更加注重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如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有自己见解的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2.选材方面?
①范围拓宽:选材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等,涉及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
②注重思想文化性:更加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如古代礼仪、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3.题型方面
①稳定有创新:题型以选择题、翻译题和简答题为主。如2022年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②强调综合:简答题的综合性增强,如2024年新高考一卷要求用一则材料中的事实分析另一则材料中的观点,考查理解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分值方面
分值较为集中:分值一般在18-22分之间,较为集中的分值是20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比重有增加趋势,如2022-2024年新高考一卷的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2分,体现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翻译题等非选择题的分值有增加趋势,体现出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等的重视。
【技巧总结】
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实词
一、掌握答题思路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
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
“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
“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
“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所以分9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
2.字音推断法
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如:
“坐”通“座”,“蚤”通“早”,“倍”通“背”。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3.语法分析法?
文言实词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也要遵循语法规律。一般是名词、代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充当定语,副词或者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根据语法规律,能够大致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
4.虚词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5.对称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有的是词与词相对应,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
在这种对称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中,相同位置上的词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册.pdf VIP
- T_CRHA 050—2024(造口护理门诊管理规范).pdf VIP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ppt课件(优质ppt).pptx VIP
- 尿路感染及诊疗指南.pptx VIP
- 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80题).pdf VIP
- 国企公司学习教育的自查评估报告.docx VIP
- 09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 009-2018.pdf VIP
- BS EN 12620-2013 混凝土用集料.pdf VIP
- 供水管网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doc VIP
- 19J102-1-19G61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建筑与结构构造.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