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第一次移民,在汉武帝时期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在政府的政策下进行的移民数量不下120万。因为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当时的政府承担,沿途政府更是派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在当时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此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这次移民人口的总数量占总人口数的三十分之一。
第二次,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中原汉族南下江南等地。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商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大约有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仅仅算上苏皖二省的移民总数就占了总人口数将近一半的现状,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的由北方迁徙而来的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民还要多。
第三次,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赖运河是难以想象的。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众多,已无法考究,但是这次的南移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迁徙。
第四次,靖康乱后的南迁。
这次南迁,时间之长足足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短短十余年,就有“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现如今的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最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在杭州城里。
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在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得不不断地南迁,导致了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第五次,明初大移民。
这次是由政府强行实施的转移,强迫人民迁徙。从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
就苏北扬州、淮安二府而言,仅仅在洪武年间就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
此外,将在南京的将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人口;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
明初的这次移民规模宏大,仅长江流域约700万,华北地区约490万,而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近150万,合计约1340万。仅仅洪武年间移民人口就有7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
第六次,清代移民。
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动迁往他乡。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然后于1860年后,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移民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从有人类开始就开始有了移民,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社会变迁的必然形式。中国的移民是与中国历史同时开始的,移民规模庞大,分布广泛,对中国在历史的版图扩张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汇聚到一起,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统一架构。移民也是为了更好的守护疆域,因为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是武力还是和平的,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这些疆土的安定。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移民,我们今天不可能出现一个有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