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指南(2025版).pdf

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指南(2025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指南(2025版)

【摘要】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高,加强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抗感染

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病死率和改善受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两性霉素B

是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病广谱强效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脱氧

胆酸盐、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

后3种为两性霉素B脂质剂型。目前,肝移植受者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两性霉素

B不同剂型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

组组织相关专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和各移植中心的

研究结果,制订《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指南(202

5版)》。本指南旨在对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的临床合理应用提出建议,

明确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在肝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治疗的剂型与剂量选择,为

该类药物的临床决策与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意见,提高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

【关键词】肝移植;感染;侵袭性真菌病;两性霉素B;指南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肝移植受者面临的感染性并发症复杂

多样。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

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1-2]。

肝移植受者作为免疫功能抑制人群,IFD复杂多样,临床诊治面临更多新挑战,

罹患重症感染患者存在极大的移植物切除和死亡风险。两性霉素B(Amphoteric

inB,AmB)是广谱、强效的抗真菌药物,在针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IFD、耐

药真菌及少见真菌感染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3]。为提高移植成功率,

使肝移植受者生存获益,临床需要高度重视受者IFD的感染问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结合近期国内外临床研究证

据,以及国内外相关诊疗指南与共识,制订《成人肝移植受者两性霉素B不同剂

型临床合理应用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本指南),以期为肝移植受者Am

B不同剂型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帮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命质量。

本指南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牛津标准2009)系统对临床问

题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表1)。

一、AmB的抗菌活性

AmB是由结节链霉菌产生,具有广谱强效特点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AmB通

过结合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形成孔隙和通道,以及对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双

重机制导致真菌细胞死亡,发挥杀真菌作用[3-4]。因AmB与人体细胞膜中胆

固醇也具有结合能力,从而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中使用受到限制[2]。

虽然棘白菌素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已成为IFD的治疗药物,但AmB使用时间超

过半个世纪,其耐药菌株仍少见,仍是目前治疗IFD最基本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2024年发布的《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新译第54版》[4]展示了

各种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AmB对大部分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和隐球菌

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也是许多暗色真菌及双相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芽生

菌、组织胞浆菌及球孢子菌等的一线治疗药物[4-5],但葡萄牙念珠菌、土曲

霉、尖端赛多孢子菌及多育节荚孢霉通常对AmB耐药。

二、AmB不同制剂的药动学特性

AmB不同制剂的活性成分虽然相同,但其微观结构不同,不同制剂在体内的

药动学过程及抗真菌作用特点具有较大差异[6]。1959年获批上市的两性霉素

B脱氧胆酸盐(amphotericinBdeoxycholate,AmB-D)治疗IFD疗效确切,

但由于其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肾毒性、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等,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后续国内外又相继研发了3种Am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

alamphotericinB,L-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mphotericinBcol

loidaldispersion,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mphotericinBlipid

complex,ABLC),其安全性高于AmB-D,目前原研ABCD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高,于2011年在国外退市[3],ABLC未进入中国市场[3,5-6]。

AmB-D具有明显的肾毒性,80%患者使用AmB-D会对肾组织产生影响,包

括低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及血Cr升高等[7-8]。对于健康人群,约21%的A

mB被肾脏过滤并在尿液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飞飞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