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西路片七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江西省西路片七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江西省西路片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考古是关于文明形成与国家起源以后历史时代的考古研究,其物化载体与史前考古学文化物化载体的主体不同。夏鼐在谈及“考古学文化”时曾指出:“历史时期中的‘殷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这里所用的‘文化’,便是指汉族在特定的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上所提及的各个方面的总成就。这与考古学上含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化’,严格说来,是要加以区别的。”也就是说,史前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是以类型学为基础,形成不同时空的人群或族群的考古学文化,其本质不具有文明与国家的内涵。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人类从史前进入文明时代与国家社会阶段的历史文化。国家社会的历史与史前史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前者来说,国家是社会主体,国家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文化,其物化载体如都城、隋唐运河、“丝绸之路”,古代都城之外的郡(州)县之国家不同行政中心城市等,以及与国家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遗址与遗物等。

长期以来,考古学文化作为主要解读史前史的工具,被推而广之运用于历史考古学,如考古学界流行的以聚落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城市乃至都城遗址等方法。实际上,聚落与都城、帝王陵墓等不是一个社会等级与层次上的学术问题。在中国与世界考古学中,“聚落”的含义基本相近,即“一般是指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农业聚居村落。”但也有人认为“城址属于聚落的一种。”而柴尔德认为“城市革命”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成为国家形成的历史坐标。《史记·五帝本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按照这一记载,可以说早在《史记》所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存在“聚”“邑”“都”三级。

中国考古学研究国家文化的考古遗存,必须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这是历史考古学的基本定位,也是中国历史考古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南亚次大陆古印度、中南美洲玛雅考古及印加考古的重要不同之处。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考古有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支撑,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文献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作为中国考古学的科学资源,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有望使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时空与文化内涵得以全面科学构建。

历史考古学中的考古学文化与历史文献密切结合,使中国考古学及其历史考古在世界考古学中独具特色。在一些考古学家看来,这样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没有保持考古学的所谓“纯洁性”“科学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正是考古学文化与历史文献的密切结合,使考古学文化研究取得巨大科学成果,使考古学研究探索诸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国家文化层面学术问题,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与学术突破。

(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材料二:

在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曾经兴起过金石学,它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汉、兴于宋,在清代以来发展很快,其中如甲骨文字的发现以及后来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就和清代金石学家们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旧金石学所关注的时代范围,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及其遗物和遗存,如青铜器、石刻、碑志等遗物,以及陵墓、祠堂、长城、明堂、辟雍等遗址,而对人类创造文字之前的历史则很少涉及。虽然金石学与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具有直接的关联,但对中国史前考古却贡献甚微。所以,现代考古学的传入,才真正在中国建立起研究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三大起源及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长时链、全方位的考古学学科体系。

与文献史学相比较,必须承认考古学往往缺乏对于宏观历史叙事的关注,在历史学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结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不能直接将考古材料与其对应,所以过去一度也被学术界批评为“见物不见人”的学科。苏联曾经将考古学归入到“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范畴,并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和警觉。中国考古学者很早就认识到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坚持认为考古学应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应当和文献史学形成历史研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考古研究必须和历史文献相互结合,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字、文献传统的国家更须如此。对于考古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方法、目标任务等,均在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阐释,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学属性至今仍未更改,而这是有别于西方新、旧大陆或基于人类学或基于艺术史的考古学。

在的文化思想中,特别强调考古学“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一理念。这里涉及两个重要的认知概念:一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