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九品中正制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背景(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家世、德才→家世阅读教材第40页,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方式、标准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一)九品中正制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背景2、方式3、标准4、影响初期:(1)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2)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3)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二)科举制重点探讨相关史料1、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二)科举制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背景2、发展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二)科举制重点探讨相关史料1、背景2、发展过程3、创新之处(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二)科举制重点探讨相关史料4、影响积极:(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二)科举制重点探讨相关史料4、影响积极:消极:(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朝代夏商周秦国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军功爵制任命军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九品中正制评定授官门第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3、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1、形成与发展过程基础梳理(一)三省六部制西汉中朝官尚书令东汉设立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省之权。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一)三省六部制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形成与发展过程2、特点(创新之处)(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三省六部示意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