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针刀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中国疼痛学专家共识(2025版)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刀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针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会出现适应证选择不当、技术操作不
规范、治疗方案不统一等情况,可能导致疗效不稳定、治疗意外及并发症等问题,
影响了针刀疗法的推广和普及。为规范针刀疗法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治疗中的应
用,应《中华疼痛学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我们组织国内疼痛领域的专家,组
成针刀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中国疼痛学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与《中华疼
痛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本专家共识。专家组检索国内外发表的循证医学
证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针刀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基本原理、基本操
作、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归纳总结,经多轮修订达成共识。
【关键词】针刀;针刀疗法;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专家共识
针刀疗法(acupotomy)起源于中医的针刺疗法,朱汉章先生在20世纪70
年代将传统9号针灸针的针尖改良为刀刃,从而发挥针灸和微创刀具的双重治疗
作用,开创了针刀医学。针刀疗法的初始目的是治疗损伤后疤痕和粘连引发的组
织运动功能受限,随后适应证不断拓展,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hronicmuscu
loskeletalpain,CMP)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针
刀疗法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临床适应证选择不当、技术操作不规范、治疗方案不统
一等现象,可能导致疗效不稳定、治疗意外及并发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针刀疗
法的推广普及。
本共识聚焦于针刀疗法在CMP治疗中的应用,系统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医
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METSTR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时
间到2024年6月,中文检索词包括针刀、小针刀、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英文检
索词包括acupotomy、acupotomology、needleknife、chronicmusculoskele
talpain,根据检索结果,遴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共识专家的临床经
验,对针刀疗法治疗CMP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
进行归纳总结,力求达成共识。
本共识所涉及的CMP根据国际疾病分类‐11(InternationalClassificat
ionofDiseases‐11,ICD‐11)[1‐2]进行定义,主要分为慢性原发性肌
肉骨骼疼痛(chronicprimarymusculoskeletalpain,CPMSP)和慢性继发性
肌肉骨骼疼痛(chronicsecondarymusculoskeletalpain,CSMSP)。CPMSP
是指发生于肌肉、骨骼、关节或肌腱的慢性原发性疼痛,按解剖部位可分为上部
(颈部)、中部(胸部)、腰部和四肢疼痛。患者可能在受累区域出现自发性或
诱发性疼痛,伴有痛觉超敏和/或痛觉过敏。CSMSP是指肌肉、骨骼、关节或肌
腱的疼痛,同时满足具有显著的情绪困扰(焦虑、愤怒、沮丧或抑郁的情绪)或
功能障碍(日常活动受限、社交减少),且无法归因于已知的疾病或损伤过程。
针刀疗法概述
一、概念
针刀疗法是以针刀医学理论为基础,将针刀作为治疗工具,以针的方式刺入
病变部位,在体内发挥针和刀治疗作用的方法。针刀疗法已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
发展为系统的针刀医学,被广泛应用于治疗CMP,甚至部分内科病症。此外,针
刀医学与时俱进,从业者对传统针刀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可视化的引导方式,极
大地提高了针刀疗法的治疗效果。
二、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针刀疗法基于中医的针刺理论,同时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
生物力学等发展而来。针刀兼具针刺治疗和刀的切割、松解、剥离等功能,以针
刺方式到达靶点后,按照人体线性结构在人体病变靶点进行切、割、削和剥等操
作,发挥软组织松解和力学平衡调节作用。例如,针刀疗法中提插、铲剥和通透
剥离等刀法是利用针刀刀刃的切、割和削的功能,而纵行疏通和横行剥离刀法则
是利用了针刀刀刃和针刀体前部的剥离功能[3]。
针刀的基本理论包括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骨
质增生病理学理论、经络实质理论等[4‐5]。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理
论认为软组织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力学特性,且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是人
体的动态平衡失调。软组织损伤初期,人体通过自我修复和代偿来调节失衡,可
能会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