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市舶司制度与海上贸易数据考
一、宋代市舶司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市舶司的起源与设立背景
宋代市舶司的设立可追溯至北宋初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汉后,为管理广州港的海外贸易,设立全国首个市舶司。这一举措标志着宋代官方正式介入海上贸易管理。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初市舶司的主要职能包括“抽解”(征收关税)、“禁榷”(专营特定商品)及“招徕蕃商”。其设立背景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丝路陆路受阻密切相关,尤其是西夏崛起后,西北陆路贸易受阻,海上贸易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二)市舶司制度的发展与调整
南宋时期,市舶司制度进一步完善。除广州外,泉州(1087年)、明州(今宁波,992年)等地相继设立市舶司。绍兴六年(1136年),宋高宗颁布《市舶法》,首次以法典形式规范贸易流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统计,南宋中期,仅泉州一港的年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此外,朝廷还通过“纲首”制度(授权商人管理贸易团队)和“公凭”制度(贸易许可证)强化管理。
(三)市舶司的衰落与废止
元代延续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但至明初,因海禁政策推行,市舶司职能大幅萎缩。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泉州、明州、广州三地市舶司,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终结。其衰落原因包括蒙元时期贸易垄断加剧、倭寇侵扰及明清政权更迭后的政策转向。
二、市舶司的职能与运作机制
(一)税收征管体系
宋代市舶司的税收体系分为“抽解”与“博买”两部分。“抽解”即按货物价值征收10%-40%的实物税,香料、象牙等高价值商品税率最高;“博买”则是官府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部分商品。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南宋时期,明州市舶司对乳香的“抽解”比例达40%,而官府“博买”占比30%,剩余30%方允许民间交易。这种双重征税机制为宋代创造了巨额财政收入,绍兴末年(1162年),全国市舶收入突破800万贯,相当于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15%。
(二)进出口商品管理
市舶司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分类管制。出口以瓷器、丝绸、茶叶为主,进口则以香料、药材、珍宝为大宗。根据泉州出土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考古报告,船上载有景德镇青白瓷10万件、铁器200吨,印证了《诸蕃志》中“巨商贸易,皆陶瓷易香药”的记载。进口商品中,乳香年输入量达35万斤(约合210吨),占全球香料贸易量的70%以上。
(三)外交与情报职能
市舶司还承担外交接待与情报搜集职能。据《岭外代答》记载,广州港设有“蕃坊”供外商居住,并由市舶司指派“蕃长”协助管理。同时,市舶官员需定期向朝廷汇报海外诸国动态,如1178年周去非提交的《岭外代答》详细记录了占城、三佛齐等56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成为宋代海外战略的重要参考。
三、宋代海上贸易的数据考析
(一)主要贸易港口与航线
宋代形成以广州、泉州、明州为核心的三大贸易枢纽。泉州港在南宋后期超越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称其“船舶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据《梦梁录》统计,泉州港年停泊海船超过1.2万艘,航线东至日本、高丽,西达阿拉伯半岛与东非。考古学家在肯尼亚格迪古城发现宋代铜钱与瓷片,证实了《诸蕃志》所述“层拔国(今桑给巴尔)用宋钱交易”的记载。
(二)贸易规模与经济贡献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市舶收入年均120万贯,至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增至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7%。根据经济史学家全汉昇估算,宋代海上贸易总额峰值时达1亿贯,相当于同时期欧洲地中海贸易总额的3倍。其中,瓷器年出口量超过500万件,丝绸出口约30万匹,推动江南地区出现专业化生产工场。
(三)商品结构与价格波动
进口商品价格受供需影响显著。以乳香为例,北宋时每斤价格约5贯,南宋因海运风险增加涨至20贯。而出口瓷器价格相对稳定,景德镇青白瓷碗单价约0.3贯,龙泉窑青瓷盘0.5贯。这种价差使得宋代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指出,南宋时期贵金属持续内流,仅日本年输宋黄金即达4吨,缓解了国内钱荒问题。
四、市舶司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推动沿海经济转型
市舶司制度催生了专业化的港口城市。泉州人口在南宋百年间从8万户增至25万户,其中蕃商及其后裔超过10%。广州“蕃坊”内设立波斯邸店、阿拉伯医院等设施,形成国际化社区。手工业方面,景德镇窑场从北宋的300座增至南宋的800座,工匠人数逾10万。
(二)促进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
通过海上贸易,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泉州清净寺(建于1131年)与扬州仙鹤寺(建于1275年)的阿拉伯式建筑,印证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同时,海外作物如占城稻、棉花广泛引种,至南宋末年,江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150万亩。
(三)奠定海洋管理法律基础
《市舶法》中关于船舶检验、契约公证、纠纷仲裁的规定,被后世誉为“中世纪最完备的海商法典”。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