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汽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T/TMACXXXX—2025

汽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乘用车及商用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00.2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线性尺寸公差ISO代号体系第2部分:标准公差带代号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5334乘用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轻量化系数coefficientoflightweight

单位承载质量下的轮毂重量,用于衡量轮毂轻量化的指标。

3.2

应力集中系数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

局部最大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用于评估结构强度。

3.3

疲劳极限limitoffatigue

轮毂在循环载荷下不发生失效的最大应力值。

4设计要求

4.1轻量化目标

4.1.1轮毂质量应比传统设计减轻15%~25%,同时应满足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

4.1.2轻量化系数不应超过0.45kg/(kN·m)。

4.2安全性与可靠性

4.2.1安全性与可靠性应符合GB/T5334的动态弯曲疲劳、径向疲劳及冲击试验的规定。

4.2.2高速冲击、过载等极限工况下不应发生断裂或塑性变形。

4.3兼容性

轮毂设计应适配轮胎规格、制动系统及悬架参数,避免干涉。

5结构设计

5.1轮辋设计

5.1.1轮辋设计应采用变截面轮辋,优化壁厚分布,壁厚宜为(3.5~5.0)mm。

T/TMACXXXX—2025

2

5.1.2轮缘加强区厚度宜增加10%~15%。

5.2轮辐设计

5.2.1轮辐设计应采用拓扑优化技术,减少非承载区域材料。

5.2.2轮辐截面形状宜选择Y型或双叉型,应力集中系数不应超过2.5。

5.3轮毂中心孔与螺栓孔

5.3.1中心孔与车轴配合间隙不应超过0.1mm,应避免偏心磨损。

5.3.2螺栓孔应采用锥面密封设计,孔径公差应优于GB/T1800.2规定的H11级。

5.4有限元分析

5.4.1有限元分析应进行静力学、模态及疲劳仿真分析,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8。

5.4.2一阶固有频率应避开路面激励频率范围。

6材料

6.1铝合金牌号

6.1.1铸造轮毂

铸造轮毂应采用A356.2(T6热处理态),性能应满足GB/T23301的规定。

6.1.2锻造轮毂

锻造轮毂应采用6061-T6。

6.2材料性能

6.2.1微观组织

铸件内部气孔率不应大于1%,夹杂物尺寸不应大于50μm。

6.2.2耐腐蚀性

按GB/T10125的规定进行盐雾试验,试验后表面应无点蚀。

7制造工艺设计

7.1铸造工艺

低压铸造充型速度宜控制在(0.8~1.2)m/s,模具预热温度宜为(250~300)℃。

7.2T6热处理

固溶处理应在(535±5)℃的条件下处理6h,时效处理应在(155±5)℃的条件下处理4h。

7.3旋压工艺

旋轮进给速度不应大于200mm/min,旋压后轮辋径向跳动不应大于0.6mm。

7.4表面处理

喷涂膜厚不应小于60μm,阳极氧化膜厚不应小于10μm。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