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教学定位:为什么选《观潮》作为写景文写作指导的范例?演讲人
01教学定位:为什么选《观潮》作为写景文写作指导的范例?02文本解码:从《观潮》看写景文的写作密码03实践转化:从读到写的阶梯式训练04评价反馈:让写作成为可改进的过程05总结:让每篇写景文都成为生命的印记目录
2025四年级上册《观潮》写景文写作指导课件
作为深耕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写景文教学的核心不是机械的技巧堆砌,而是引导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发现自然之美,用情感的笔触传递生命体验。今天,我们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为范例,共同探讨如何将这篇天下奇观的经典文本转化为学生写景文写作的活模板。
01教学定位:为什么选《观潮》作为写景文写作指导的范例?
1文本价值:经典文本的写作示范性《观潮》是赵宗成、朱明元的经典写景散文,入选教材二十余年仍被保留,其核心价值在于三重典范性:
?结构典范:全文以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贯穿,暗合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符合儿童认知逻辑;
?手法典范:综合运用由远及近的空间转换、五感联动的细节描写、动态+静态的画面组合,为小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写作支架;
?情感典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实现景与情的自然交融,避免为写景而写景的空洞。
去年带学生去盐官实地观潮时,有个孩子指着江面说:老师,课文里写那条白线的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潮水从天边爬过来了!这恰恰印证了经典文本对儿童感知力的唤醒作用——好的写景文,首先要是可触摸的文字。
2学情定位:四年级学生的写作需求四年级是小学阶段写作的过渡期,学生已掌握简单的记事文写法,但写景文常出现三大问题:
?结构松散:内容东拼西凑,缺乏清晰的观察顺序;
?描写空洞:习惯用很美很壮观等笼统词汇,缺乏具体细节;
?情感割裂:景物描写与个人感受两张皮,读来无温度。
《观潮》恰好能针对这些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其清晰的时间线解决结构问题,细腻的感官描写解决细节问题,自然的情感流露解决情感问题。这正是选择它作为写作范例的关键。
02文本解码:从《观潮》看写景文的写作密码
文本解码:从《观潮》看写景文的写作密码要让学生学会写,首先要带他们拆解经典。我们从观察顺序—感官联动—修辞点睛—情感渗透四个维度,逐层解析《观潮》的写作技巧。
1观察顺序:给景物排兵布阵《观潮》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序观察。作者没有一上来就写潮水的壮观,而是先写潮来前的平静: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看似闲笔,实则是为后文的动蓄势。
具体来看,全文的观察顺序包含两条线索:
?明线:时间顺序:潮来前(午后一点左右,等待)→潮来时(白线→水墙→战鼓)→潮头过后(余波涌来,江面渐平)。这种顺序符合自然现象的发展逻辑,也符合读者的认知期待——就像看一场电影,总得先有序幕,再有高潮,最后落幕。
?暗线:空间顺序:从远处(水天相接处的白线)到近处(白色城墙般的水墙),再到脚下(浪头扑到堤下)。空间的转换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学生写校园的早晨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先写远处教学楼的轮廓,再写近处花坛的花朵,最后写脚边湿润的草地。
1观察顺序:给景物排兵布阵去年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时间轴画出《观潮》的结构,有个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写景物就像拍视频,得先定好镜头推进的顺序!这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有序观察的本质。
2.2感官联动:让景物活起来
《观潮》最动人的地方,是它不是单色照片,而是五感电影。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间接)等多种感官,让读者如临其境。
1观察顺序:给景物排兵布阵2.1视觉:捕捉变化中的画面文中对潮水的视觉描写是动态的: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里的关键词是变化——从线到墙,从远到近,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形态。写作启示:写景物时,要注意动态观察。比如写下雨,不能只写雨下大了,而要写雨丝先是像牛毛,轻轻飘着;接着变成豆大的雨点,噼啪打在窗上;最后连成一片,天地都蒙着水帘。
1观察顺序:给景物排兵布阵2.2听觉:用声音渲染氛围文中对潮声的描写层层递进: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声音的变化与潮水的推进同步,既突出了潮势的凶猛,又暗示了观察者的情绪变化(从好奇到震撼)。写作启示:声音是景物的背景音乐。写秋天的校园,可以写梧桐叶沙沙地落,操场上传来小朋友的笑声,食堂飘来糖炒栗子的香气里,还混着广播里的儿歌——多种声音交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