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CybersecurityEducationThemeClassMeeting汇报人:某某同学捍卫网信息筑牢安根基
目录contentsPart01网络安全小常识Part02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Part03网络安全问题的危害Part04如何预防网络安全问题
Part01第一部分网络安全小常识
陌生WiFi不要连在公共场合连接免费WiFi时,极易碰到不法分子搭建的山寨WiFi。如果不慎连接,不法分子即可通过后台监控用户传输的数据,窃取支付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钓鱼链接不要点一些不法分子会假冒银行、学校等官方机构给用户发送短信或邮件,以“通知”“账户验证”等名义诱导用户点击其中的网址链接,如果不小心点开,手机、电脑系统可能会被植入病毒,其中存储的文件资料或个人信息也有可能被窃取。
不明二维码不要扫二维码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而且制作简单、真伪难辨,常常被不法分子用于传播手机病毒和恶意软件。一旦扫描了恶意二维码,手机后台就可能遭到非法入侵,相关权限也被控制,进而导致个人信息陷入被窥探和非法使用的风险中。
个人信息不要晒机票、证书、照片等内容中包含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关键位置等个人信息,如果随意晒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给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带来风险。
Part02第二部分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
电信套路诈骗电信套路诈骗主要是骗子在网络上通过发布高薪兼职等引诱受害者参与,再通过套路不断鼓动受害者投钱代刷;或在网络上打着交友的名义,通过培养感情获取信任,再诱骗受害者投资、资助。这些在网络上俗称“杀鸟盘”、“杀猪盘”。
山寨软件山寨软件经常会通过模仿一些知名软件来吸引用户下载、安装。一旦得逞,其会通过开启后台权限等方式,偷偷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通话记录、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并将其上传至服务器。
恶意二维码恶意二维码由恶意网址通过网络技术生成而来。用户一旦使用手机扫描,就会通过链接进入二维码“背后”的恶意网站,或遭引诱输入个人信息,或被偷偷开启手机后台权限。
恶意程序恶意程序通常是指带有不良意图而编写的电脑程序,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间谍软件、勒索软件、恶意广告软件等。电脑系统一旦被植入恶意程序,轻则操作失灵,重则遭遇数据丢失。
Part03第三部分网络安全问题的危害
知识产权盗窃知识产权盗窃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高发犯罪,攻击者通过渗透企业网络窃取专利、源代码等核心资产。被盗技术可能流入竞争对手,导致企业创新优势丧失。从市场格局看,知识产权盗窃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数字身份滥用数字身份系统本是便利化工具,但身份盗窃和虚假账号泛滥导致信任体系崩塌。攻击者利用盗取身份进行网络诈骗、散布谣言,消解社会共识。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数字身份滥用加剧“网络水军”现象,干扰舆论生态。公民因身份被盗需承担法律责任风险,形成“数字恐慌”。
公共安全威胁网络恐怖主义将虚拟攻击与物理破坏相结合,形成新型安全威胁。恐怖分子通过入侵关键设施控制系统,可制造大规模伤亡事件。其攻击模式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突破传统反恐防御体系。从社会心理看,网络恐怖袭击制造持续恐惧,侵蚀公共安全信心。此类危害迫使国家在安全与自由间艰难平衡,加剧治理复杂性。
公共卫生风险医疗系统数字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成为攻击目标。患者病历、基因数据泄露后,可能被用于开发生物武器或进行精准诈骗。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攻击可能导致疫苗研发数据被篡改,干扰传染病防控。医疗机构因数据泄露面临法律诉讼,可能削减公共服务投入。
Part04第四部分如何预防网络安全问题
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对于电脑或移动硬盘中的敏感文件,如财务报表、个人隐私照片等,可使用加密软件进行加密。企业对核心业务数据,更要采用专业加密存储方案,确保数据即使被非法获取,没有解密密钥也无法查看,保障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审查应用权限申请安装手机应用时,仔细查看应用申请的权限。有些应用会过度索取权限,如手电筒应用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这明显不合理,应拒绝此类权限申请。定期在手机设置中检查已安装应用的权限,对不必要的权限进行关闭,防止应用滥用权限获取个人信息,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不轻易回复可疑短信收到内容涉及中奖、转账、点击链接领取福利等可疑短信时,不要轻易回复或点击链接。这些可能是诈骗短信,一旦回复或点击,可能导致手机被植入恶意软件,或被诱导进行转账操作。直接删除此类短信,若不确定短信真实性,可通过官方客服渠道核实,保护个人财产与设备安全。
加强对智能设备的管理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等智能设备与家庭网络紧密相连,安全性至关重要。修改设备默认密码,设置高强度密码,定期更新设备固件,厂家会通过固件更新修复安全漏洞。同时,在设备设置中,合理配置访问权限,只允许信任的设备连接,防止智能设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