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论衡・幸偶》测试题带答案
1.王充在《论衡・幸偶》中提出的“幸偶”指的是什么?
答案:偶然性、机遇性、巧遇性。
2.王充认为人的命运由哪些因素决定?
答案:命、禄、遭遇、幸偶。
3.王充在《论衡》中如何解决命定论中的自相矛盾?
答案:求助于遭遇幸偶的偶然论。
4.根据王充的观点,人的社会地位和赏罚祸福取决于什么?
答案:遇与不遇、偶与不偶、幸与不幸的偶然性。
5.王充认为人生的前途发展取决于什么?
答案:幸偶,逢遇的命定。
6.王充在《论衡・幸偶》中提到,人的操行和祸福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操行与祸福无必然联系,赏罚祸福取决于幸与不幸。
7.王充认为人的贫富、贵贱、尊卑、高下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案:幸偶。
8.下列哪一项不是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强调的?
A.命运由天神决定
B.遭遇幸偶具有偶然性
C.命定论中存在自相矛盾
D.幸偶决定人生前途
答案:A
9.王充在《论衡》的哪一篇中开宗明义地说“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
数”?
答案:《论衡·偶会》。
10.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如何看待修身正行与祸福的关系?
答案:修身正行不能必然带来福,也不能避免祸。
11.王充认为什么因素不是决定人生地位高低和祸福的原因?
答案:才能贤与不贤、操行洁与不洁、修身正与不正。
12.下列哪句话是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可能说的?
A.命该富贵,无需努力
B.遭遇幸偶,人生无常
C.修身养性,必然富贵
D.才高行洁,必能尊贵
答案:B
13.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对“幸”的解释是什么?
答案:谓所遭触得善。
14.王充在《论衡》的哪一篇中提到了“操行有常贤,任官无常”?
答案:《论衡·逢遇》。
15.王充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
答案:取决于幸偶,逢遇的命定。
16.下列哪一项不是王充命定论的特点?
A.盲目性
B.矛盾性
C.必然性
D.混乱性
答案:C
17.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对“偶”的解释是什么?
答案:谓事君也。
18.王充认为,人和万物的生成都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案:禀元气和幸偶。
19.王充在《论衡》中,如何解释社会的治乱兴衰?
答案:取决于幸偶,逢遇的命定。
20.下列哪一项是王充命定论中的总的思想原则?
A.德行决定命运
B.才能决定地位
C.偶然性决定一切
D.必然性决定一切
答案:C
21.王充认为,人的哪些特性是由“幸偶”决定的?
答案:贵贱、贫富、尊卑、高下、是否为圣贤或庸人。
22.王充在《论衡・幸偶》中提到,人生的吉凶性命和盛衰之祸福是由什么决定的
?
答案:命、禄以及遭遇幸偶。
23.下列哪一项是王充对“命”的解释?
A.遭遇幸偶的偶然性
B.贫富贵贱的决定因素
C.盛衰兴废的原因
D.修身正行的结果
答案:B
24.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如何描述“禄”?
答案:禄者,盛衰兴废也。
25.下列哪一句话最能概括王充在《论衡・幸偶》中的思想?
A.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A
26.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对“遭”的解释是什么?
答案:碰到意料不到的灾祸。
27.王充认为,人生的哪些经历是由“遭”决定的?
答案:像成汤被夏桀囚禁在夏台,文王被商纣囚禁在牖里这样的灾祸。
28.下列哪一项不是王充在《论衡・幸偶》中提到的概念?
A.命
B.禄
C.幸
D.德
答案:D
29.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对“”的解释是什么?
答案:遇其主而用也(根据文意推测)。
30.王充认为,人的哪些机遇是由“”决定的?
答案:遇到能够赏识和任用自己的人或机会。
31.下列哪一项是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可能反对的观点?
A.命由天定
B.遭遇幸偶具有偶然性
C.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D.幸偶决定人生前途
答案:C(因为王充强调幸偶的偶然性,而非努力的必然性)
32.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如何看待人的才能与地位的关系?
答案:才能与地位无必然联系,地位高低取决于遇与不遇。
33.下列哪一项是王充在《论衡・幸偶》中可能举的例子来说明幸偶的偶然性?
A.孔子周游列国,未得重用
B.孟子宣扬仁政,受到各国君主欢迎
C.荀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