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欢迎大家进入《水调歌头》的学习之旅。这首宋代苏轼的名篇是我国古典文学瑰宝,也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件,我们将一同领略苏轼笔下明月之美,探索词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哲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展示熟读并默写全词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词的内容,能够完整默写《水调歌头》,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理解情感和意境分析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哲理思考,体会作者由忧到乐的情感变化,感受词作营造的意境之美。领会哲理和文化内涵

新课导入:何为水调歌头词牌名由来原为音乐曲调名称古人咏月传统历代文人墨客咏月抒怀中秋文化背景团圆与思念的民族节日水调歌头是一种词牌名,最初源于唐代的一种音乐曲调。这种词牌格式为双调一百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仄韵。它因苏轼的这首咏月词而广为人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词牌。中秋赏月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习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咏月佳作。作为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中秋与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紧密相连,这也是理解《水调歌头》的重要文化背景。

听配乐朗诵聆听节奏感受词的韵律美,体会词的音乐性特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感受情感通过名家朗诵,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变化,从忧愁到豁达的情感转变。记忆全词反复聆听有助于记忆词的内容,为后续默写和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由著名播音艺术家朗诵的《水调歌头》。请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朗诵,想象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悬,词人举杯问月的场景。感受苏轼笔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与哲思。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坛领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与诗词成就极高人生坎坷一生历经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文学成就诗词文赋皆精,被誉为千古文章巨匠,著有《东坡集》等多才多艺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还精通书法、绘画,是典型的北宋文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风豪放洒脱,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大事记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自幼聪颖好学,受父亲苏洵严格教导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开始仕途生涯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开始黄州时期创作1082年中秋之夜,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01年在常州逝世,享年65岁,一生坎坷但文学成就卓著苏轼在黄州时期,虽处境艰难,但创作了大量传世名作,《水调歌头》即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丁卯中秋(1082年),当时他饮酒赏月,思念远在京城的弟弟苏辙,情感真挚动人。

写作背景分析时代背景北宋政治动荡,党争激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境艰难创作契机丁卯年(1082年)中秋之夜,苏轼独自赏月,思念远在京城的弟弟苏辙及家人情感源起中秋本是团圆之日,却身处异乡,触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于人生低谷,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水调歌头》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坎坷,显示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成为后世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也是这首词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词的文学常识词的起源与发展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唐五代时期的词多为浅易的小令,内容多写男女情爱。到宋代,词的题材得到极大拓展,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化。宋代词人众多,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诗的区别词与诗在形式上有明显区别。诗讲究字数整齐,多为五言、七言;而词则长短句不齐,有固定的词牌格式,按照特定的平仄和韵律要求创作。内容上,诗多表现社会生活和个人志向;词最初多写男女情爱和宫廷生活,后来题材逐渐拓展,也表现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词的抒情性更强,更适合表达细腻复杂的情感。《水调歌头》是一首双调词,上下片结构明显,体现了宋词在形式上的成熟。苏轼这首词打破了词只能写男女情爱的传统,将个人哲思和人生感悟融入词中,拓展了词的表现空间,标志着宋词的创新发展。

《水调歌头》文本全词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中秋之夜。词牌水调歌头为双调一百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仄韵。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望月生情,下片写情中有理,结构严谨,意境优美。通

文档评论(0)

176****14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