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湖南省醴陵二中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7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以民为本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尊重自然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B.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D.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4.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5.“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7.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

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8.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主要是因为

A.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 B.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 D.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

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B.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C.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D.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11.“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

12.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

文档评论(0)

195****19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19508761949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