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遗存。在这一时期这两处石窟寺由于地域和风俗的相近,从开凿年代、方式、艺术表现形式都相互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陇右,即陇山之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天水所辖地域非常广阔。天水地区古称秦州,三国魏因秦邑为名,分陇右置秦州,后并入雍州。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复置,治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东),统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六郡,二十四县。太康三年(282年)废,七年(286年)复置,徙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今定西、静宁二县以南,清水县以西及陕西凤县、略阳和四川平武、南坪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东部地区。
由此可见,天水从历史上就是陇右重镇,地处于渭河流域,既是连接长安、巴蜀与陇右地区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一直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线路。其境内分布有诸多北朝时期佛教石窟寺,是接近丝绸之路东端最大的石窟群,即:陇右石窟之陇南、渭河流域石窟群(麦积山区系,及其周边)。其中北朝时期相继开凿的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群等石窟寺。它们与永靖炳灵寺构成了丝绸之路陇右段石窟群。陇南石窟群的形成标志着古代“丝绸之路”陇右段东部的佛教传播进入了高潮。它与著名的龙门、云冈、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均关系密切,具有丝路文化的鲜明特质,同时与地处四川的南朝造像风格也互为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地域特色,可称之为“秦州特点”。
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遗存。在这一时期这两处石窟寺由于地域和风俗的相近,从开凿年代、方式、艺术表现形式都相互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北朝时期,石窟开凿依山体西、南、东三面而建,现有石窟221个,各种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素有“北朝雕塑陈列馆”之誉。麦积山北朝石窟造像风格大体呈现三个阶段。北魏初期沿袭了“后秦风格”①;北魏中晚期、西魏时期主要以“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为主要的造像风格,佛教造像带有神秘、迷人的微笑,形象都是纤弱柔美的女性形象,其艺术风格受到南朝齐梁美术风气的影响,由“传神写照”向“气韵生动”转化;北周时期造像出现了粗犷、浑圆、质朴的具有北方特征的艺术风格。水帘洞石窟开凿于北周时期,较之麦积山石窟开凿年代较晚,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利用天然洞穴垂直崖壁造像或彩绘,开凿的窟龛较少,规模小、造像数量少,主要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石窟、千佛洞石窟、显圣池四部分组成,其中拉梢寺石窟是亚洲最大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其北周造像中佛像和菩萨像受到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很大,其造像风格与麦积山石窟北周时期佛像和菩萨像风格基本一致,但这两处石窟在这一时期的供养人像上有较大差异,并且这些异同主要表现在造像的服饰风格特征上。基于此,我主要就这两处石窟北周时期造像的服饰风格进行分析。
在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中佛像的服饰特征表现为袒右式、褒衣博带式两种类型,此时水帘洞石窟尚未开凿。直至北周时期两处石窟造像服饰均为通肩式和双领下垂式。这种服饰特征的差异与石窟开凿的时间相互印证。
北周时期,一类佛像肉髻低平,形体敦厚,穿圆领通肩袈裟,袈裟下摆宽博,例如麦积山141窟左壁、右壁后部佛像,水帘洞第2号,拉梢寺摩崖大佛1号。一类佛像内着僧祗支,胸前系带打结,外罩双领下垂式袈裟,双领下垂式佛衣的特点是袈裟从双肩下垂,衣领凸起,袈裟下摆呈两或三片式做人字形垂于座前,衣纹为稀疏有力的粗阴刻线条。如麦积山55窟正壁主佛、141窟正壁主佛,水帘洞1号窟、拉梢寺B21佛。
北周政权统治期间,佛教再度兴盛,石窟寺造像风格更趋地方化,这两处石窟寺菩萨造像的服饰比较复杂,塑造出的层次丰富,形式美强烈。服饰风格延续了西魏晚期造像的特征,菩萨面相特点与佛像相似,面型方圆,头戴多种多样的花蔓宝冠,装饰感很强。上身袒露或穿僧祗支,披巾横垂于腹部和膝部二道,下身着裙,裙腰多外翻。见于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第1号,麦积山石窟第113、141、167等窟的胁侍菩萨。
麦积山第36号窟正壁右侧观音菩萨,花蔓冠紧贴头顶,并饰有小化佛,面型方圆,上身袒露,下着贴体的长裙,在腰部向外翻折,有华丽的项饰、胸饰、臂钏和披巾。从肩部顺体而下的璎珞极富装饰美感,一幅雍容华贵的贵妇形象。又如:拉梢寺第1窟左右侧胁侍菩萨,形象淳朴敦厚,没有了妩媚和艳丽的感觉。菩萨头戴花冠,花冠四周的发髻也有花瓣形饰纹。面部圆润丰满,身体略有扭曲。内穿僧祗支,披巾从肩部自然垂下。一手于胸前持莲花,一幅恬静、虔诚的形象。
菩萨造像形体逐渐粗壮。菩萨的服饰特征也发生了变化。高发髻,束发带,冠饰简单,面容圆润秀丽,发辫披于双肩,戴项圈或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