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分析.docVIP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的盛衰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尤为深刻的是中国造船业之盛衰与国家盛衰同步的历史现象。其中所反映的规律性东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之盛衰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造船业获得较大开展、技术日臻成熟的时期。北宋初年,宋太祖便在禁军中成立了专门的造船机构,名曰“造船务〞,并“凿大地于汴京之南,引蔡水注之,造楼船百艘〞。有记载说,当时在江淮各路军中,多有“船务〞、’船坊〞、“造船场〞、“造船铁作〞、“船坊铁作〞的设置。宋代战船种类有十多种,除著名的楼船外,发轫于南朝、用轮推进的车船,已被广泛使用。而欧洲车轮船的出现,那么在15~16世纪,大大晚于中国,指南针用于航海也始于宋代。南宋?梦梁录?称:“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惟凭针盘而行。〞据北宋末年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其出使国外时所乘大船为“神舟〞,随行官员乘船称“客舟〞,客舟长十余丈,载重量二千石,约120吨。而神舟为客舟的三倍,当有400吨上下。两船至朝鲜时,“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两宋时期的造船业,东南沿海盛于内地,“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1979年宁波出土的宋海船,总长15.5料,水线长13米,宽4.8米,型深2.4米,排水量53吨;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长30米,水线长26.5~27米,宽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450吨。据专家考证,宁波船采用了具有阻尼力矩作用的、与现代船只舭龙骨参数几乎一致的减摇龙骨装置。泉州船型线瘦削,横剖面呈“V〞型,可见两船都充分考虑了船的稳定、快速和耐波性。船的属具也较前代有大的改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平衡舵和大型铁锚的使用。宋船性能的先进保障了远洋航行。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述了当时从南海出发的远洋巨舶“浮海而南,舟如臣室,帆假设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巍为壮观。宋代的远洋海船向西已沟通了中国直达红海和东非的亚非航线,向东对日朝的航线也有进一步开展。

元代〔1271—1368年〕的造船业在宋代的根底上继续大开展,具备了很强的造船能力。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灭宋期间的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30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班。?元史·兵志?记载,元朝在江海水路设水驿站424处,共有邮递专用船5921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说,“凡海舟,元朝兴国初运米者,日遮洋船,次者日钻风船〞,据专家考证,这两种元代主要的海上漕运船,载重量分别在70吨和40吨上下。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元代对“船制〞和“风篷〞、“舵〞、“锚〞的讲求,甚至具体到各部位尺寸。

宋、元两代的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为明初造舫业的鼎盛和郑和下西洋奠定了物质根底。

明朝〔1368—1644年〕初年,造船务属中央政府的工部都水司,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卫都设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厂,其中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为规模之最,是完成郑和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厂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员管理,属建制完备的国家船厂。?明成祖实录?记载了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年〕造海船数达2735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1273艘。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明史·兵志?这样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上张,其屋高耸,设楼三重于上……其桅二道……〞可见船势之宏伟。明朝出使的“封舟〞亦为福船,规模可观,做工精良。如陈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长7.2丈,粗6.2丈;徐葆光监造的封舟,舵叶高2.55丈,宽7.9尺。正是在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才出现了九桅十二帆、“最大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的独步四海,冠绝东西的郑和宝船队。国内有的著名专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文档评论(0)

mend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