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大题汇编)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新高考通用)(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三模试题分类汇编.docx

专题14(大题汇编)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新高考通用)(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三模试题分类汇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14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大题汇编)

涉及考点

HYPERLINK\l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01材料分析题

考点02论述题

考点01材料分析题

考点01

1.(2025·河南信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观念源远流长,宋代是“义”观念实践的一个历史高潮。“义”在宋代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盗贼的追捧。宋代强调昔由以义立,皇帝以义结天下人心,进而主张“以义治国”。宋神宗曾视:“君里之义,报重而已。古人待我国士,我故国士报之。”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高尚情操。其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朋友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惠于朝经,慷慨赴义。民间之义除公益之义外,还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如互济互惠,扶正去罪。包括义居、复仇杀人,结义现象更普遍。南宋桥渠营建绝大多数都取自私人资金或私人力量的协助。南宋义庄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宗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南宋时创设义仓之风大盛;南宋还出现了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两宋尤其是南宋地方士人积极参与民间公益慈善事业。

——摘编自程民生《“义”在宋代的应用与价值》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义”观念实践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代强调“以义治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义”观念实践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表现:君臣关系以义为准则;士大夫崇尚正义与担当,军人以忠义报国;民间形成互助结义风尚,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原因:重建五代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应对边防危机的需要;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传统(或宋朝文官政治)。

(2)意义:促进了社会基层治理;推动了民间公益事业发展;强化了儒家伦理道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从秦汉至宋元——儒学的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古人待我国士,我故国士报之。”可知,君臣关系以义为准则;根据材料“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高尚情操”“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惠于朝经,慷慨赴义”可知,士大夫崇尚正义与担当,军人以忠义报国;根据材料“互济互惠,扶正去罪。包括义居、复仇杀人,结义现象更普遍”可知,民间形成互助结义风尚,广泛参与公益事业。

原因:根据材料“皇帝以义结天下人心”结合五代十国的战乱背景可知,重建五代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其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朋友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结合宋代儒学僵化,儒家士人重振儒学可知,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惠于朝经,慷慨赴义”结合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可知,应对边防危机的需要;根据材料“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结合宋代“以文治国”的政策可知,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传统(或宋朝文官政治)。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南宋义庄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宗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南宋时创设义仓之风大盛;”可知,促进了社会基层治理;根据材料“南宋地方士人积极参与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可知,推动了民间公益事业发展;强化了儒家伦理道德;根据材料“南宋还出现了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可知,对贫困读书人的资助,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2.(2025·河南·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的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知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954年)

材料二??1958年5月1日,在以象征皇权的宫殿、城楼、坛庙为主题的明清中轴线上,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新式建筑物在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也吸纳了西方古典设计技法,对碑顶、碑身、基座适当创新,呈现了既高耸又庄严的纪念碑形象,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了和谐、完整的建筑群。

——摘编自金磊《创造新中国建筑史的记忆样本——解读世遗中轴线的20世纪遗产要素》

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主体造型采用了代表中国的颜色——红色,并在构架端部加了一些红色的篆体文字,它从出土文物尤其是宝鼎中吸取灵感,神似出土的鼎。“东方之冠”还从中国的城市建筑中我们借鉴了经纬布局、九宫格布局,从屋顶看它就是九宫格的布局。

——摘编自何镜堂《为世博会戴上“东方之冠”》(2010年)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筑设计风格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现实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