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铸钱工艺与货币流通研究.docxVIP

宋代铸钱工艺与货币流通研究.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铸钱工艺与货币流通研究

一、宋代铸钱工艺的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

(一)铸钱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动因

宋代铸钱业的兴盛与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密切相关。宋廷通过垄断铸币权巩固财政控制,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岁铸铜钱达506万贯,远超唐代年均15万贯的水平。经济层面,商品经济繁荣催生货币需求,汴京、临安等商业都市的兴起使得铜钱流通量较前代增长近20倍。此外,北方边境军事压力促使政府通过铸钱补充军费,如陕西路铁钱专供西北驻军使用。

(二)铸造技术的革新与突破

宋代铸钱工艺实现三大突破:其一,翻砂法全面取代传统范铸法,生产效率提升3-5倍,单炉日产量可达千枚;其二,合金配比科学化,《天工开物》记载铜钱成分为铜62%、铅28%、锡10%,有效改善钱币硬度;其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中央颁布《铜式》规范钱文、重量,地方钱监严格执行母钱翻铸流程。考古数据显示,北宋崇宁通宝直径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显示精密铸造水平。

二、宋代货币流通体系的多元格局

(一)区域货币体系的特殊形态

受资源分布影响,宋代形成铜钱、铁钱、纸币并行的区域货币体系。四川因缺铜首创交子,发行准备金达36万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陕西、河东铁钱区实施“铜钱三铁钱一”比价政策;东南诸路则保持铜钱本位。这种“分区而治”模式导致跨区域贸易需折算“贯头钱”,临安商人赴蜀贸易需支付5%-8%的兑换手续费。

(二)海外流通与货币国际化

宋代铜钱成为东亚贸易硬通货,日本出土宋钱超32万枚,占出土中国钱币总量的82%(《日本货币史研究》)。南海贸易中,交趾、占城等国直接流通宋钱,《岭外代答》记载占城国“交易皆用宋钱”。这种货币外流引发政府担忧,绍兴十一年(1141)颁布《铜钱出界法》,违者处死刑,但走私仍屡禁不止,庆元年间(1195-1200)福建路年走私铜钱达10万贯。

三、铸钱工艺对经济运行的深层影响

(一)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辩证关系

宋廷通过调节铸钱量调控经济,元丰年间铜钱铸造量达历史峰值,推动米价维持在每石700文低位。但过度铸钱引发通胀,崇宁年间(1102-1106)蔡京推行当十钱政策,导致物价指数3年内上涨300%,《宋会要辑稿》记载“斗米至三千钱,民多流殍”。政府被迫实施钱法改革,大观元年(1107)将当十钱改作当三,才逐步稳定币值。

(二)钱荒现象的技术性成因

尽管宋代铸钱量空前,仍频发“钱荒”。技术层面,铸造损耗率达15%-20%(《梦溪笔谈》卷12),加之民间销钱铸器利润超300%,导致货币沉淀。政府采取技术反制,绍兴年间(1131-1162)钱监在钱身加铸“星月纹”增加仿制难度,并规定私铸者“刺配千里”。这些措施使官钱辨识度提升30%,但未能根本解决钱荒问题。

四、宋代铸钱工艺的技术传承与历史定位

(一)工艺体系的历史延续性

宋代铸钱技术承前启后,既继承唐代蜡模法精髓,又开创母钱翻砂新体系。这种技术范式延续至元明,元至正通宝仍采用宋式母钱铸造法。工艺细节方面,宋代发明的“胆水浸铜法”被后世沿用,据《宋会要·坑冶》统计,此法使铜产量提高4倍,至南宋绍兴末年全国胆铜产量达187万斤。

(二)对世界货币史的技术贡献

宋代铸钱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传,高丽肃宗七年(1102)仿宋建立铸钱所,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的“皇朝十二钱”完全模仿宋钱形制。欧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宋代钱币的标准化生产比西方早300年,其合金配比原理直至18世纪才被欧洲铸币厂掌握。

结语

宋代铸钱工艺的精密化与货币流通的复杂化,折射出传统经济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轨迹。政府在技术创新与货币管控间的平衡实践,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鉴。从钱监遗址出土的坩埚残片到南海沉船中的成吨宋钱,这些物质遗存持续述说着一个王朝通过金属铸币构建经济秩序的宏大叙事。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