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识别和干预 .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识别和干预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往往是青少年

负性情绪表达的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当负性情绪无法通过合理的方式

和途径表达时,就有可能故意、重复以非致死的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

他们会告诉医生,反复自伤的目的是用躯体的痛苦缓解不良情绪、感

觉到自己的存在、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者是为了惩罚自己、逃避令自

己感觉痛苦的处境或责任[12]。家长对此感到沮丧和无助,心中的

疑问具体而直接:〃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

体?〃。心理医生每每在诊室查看患者手腕上-道道深浅不等的伤口时

也希望理解自伤行为产生的原因,寻找恰当的应对方法。

1、如何界定非自杀性自伤

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念的情况下,故意、反复、直接地

损伤自身组织,造成轻度或中度损伤的行为,如对皮肤进行切割、摩

擦、针刺、划伤等,这种行为并不能被社会认可或接纳。虽然自我伤

害的方式(例如用刀片割手腕)有时和自杀企图重叠,但患者无意造成

死亡的后果,患者也经常会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在尝试自杀[3-4]。

NSSI往往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女童的发生率约为男童的1.5倍,

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停止自伤行为,仅1.9%的青少年会呈

现持续波动的自伤行为。患者通常反复在同一个部位进行多次切割或

烧灼,一般会选择随手可得的工具,在相对隐蔽的部位,如前臂或大

腿前部,导致留下新旧混合的疤痕。患者通常并不关心身体上留下的

伤痕,而是专注于自伤行为的心理体验[5]。

2、自伤行为的方式和特征

青少年是NSSI的高危人群。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13%~23%

的青少年在某个阶段发生过NSSI行为。我国青少年NSSI略高于国外,

约为24.7%[1]。自伤行为伤害的程度并不严重,但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12种自伤方式[5]:刀割、用力抓、击打自己、干扰伤口的

愈合、咬、烧灼、在糙的表面上摩擦皮肤、在身体上雕刻、用针扎、

吞咽危险物品、拽头发、拧等。最常见的部位是手、手腕、腹部和大

腿。一般短期不会产生危害,或者无法预期有害后果的行为,如吸烟、

以死亡为目的的自杀行为,以及文化认可的身体修饰,如纹身或身体

穿孔,均不属于自伤行为。

NSSI行为具有伤害行为反复和伤口表浅的基本特征,为了留下

特征性的疤痕,位于行为人可见的或轻易可触及的部位,而不以自杀

为目的,行为模式类似于成瘾。最常见的工具是刀、针、刀片或其他

锋利的物品,也可以使用点燃的烟头或用橡皮反复摩擦来灼伤皮肤。

绝大多数从事NSSI并不会寻求临床关注,而是在于减少负性情绪,

例如紧张、焦虑、自责或解决人际交往困难。虽然自伤行为并不一定

必然导致自杀的后果,患者第一次伤害自己的身体时,可能很难判断

他们是否确实想自杀,但反复的自我伤害有可能演变成自杀行为。所

以NSSI与自杀行为往往是共存的。

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1,6]

当面对负性情绪的时候,青少年完全可以通过非伤害性的方式完

成情绪的调节。但如果调节能力差,或者有情感障碍,往往会使用自

伤或其他极端行为来调节自身的情绪。虽然研究者试图建立非自杀性

自伤的理论模型,如体验回避模型、发展性精神病理模型和内平衡模

型,以揭示其发生的原因,然而,不同理论模型只能从不同角度解释

自伤行为的发生机制,但并未达成共识。目前认为NSSI是生物和心

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3.1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性别、基因、睡眠功能障碍、疼痛、内分泌失调和免疫

系统缺陷。挛生队列研究显示,NSSI具有明显遗传特征,女性遇到

困难时更容易采用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前额叶对边缘系统抑制作用

减弱、内源性阿片受体功能增强带来的愉悦感,都有可能参与NSSI

的发生。

3.2心理因素

包括情绪障碍,自卑、抗压能力差、适应力差、认知力差、成瘾、

冲动、心理需求不足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如自卑的个性、情绪障碍、

抗压能力差或者适应力差、冲动型人格更易采用自伤的方式缓解不良

的情绪体验。

3.3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缺少父母陪伴,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

易造成儿童用自伤行为缓解不良刺激和情绪。家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的重要场所,对个体性格及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

文档评论(0)

昊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自由职业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