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无衣》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VIP

2025- 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无衣》课时作业(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衣》课时作业A2025-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B.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歌

C.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其中“赋”即铺陈直叙

D.《无衣》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征战诗

2.《无衣》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了()

A.战士们对服饰的不同需求

B.从外衣到内衣再到下裳的具体描写

C.团结互助精神的逐步深化

D.战争环境下物资的匮乏

3.下列诗句中,与“修我戈矛”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诗中反复出现“岂曰无衣”,其作用不包括()

A.以反问语气强调战士们的团结

B.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C.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恐惧

D.引出下文“与子同袍”的回应

5.下列对《无衣》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

B.表现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同仇敌忾的精神

C.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

D.描绘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无衣》全诗,完成以下题目。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诗中“同仇”“偕作”“偕行”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分析“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在内容上的变化及其作用。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岂曰无衣”这一反问句式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诗经·邶风·击鼓》(节选)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无衣》与《击鼓》都涉及战争主题,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2.《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无衣》中“与子偕行”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无衣》选自《诗经·秦风》,属于“风”的部分。

2.C解析:从“同袍”到“同裳”,不仅是服饰的递进,更体现了战士们从思想到行动的团结深化。

3.B解析:“修我戈矛”与“不破楼兰终不还”均表现了战士们积极备战、誓死卫国的决心。

4.C解析:反问句式强调团结,而非恐惧。

5.B解析:全诗通过士兵间的对话,突出团结抗敌的主题。

二、课内阅读理解

1.不能调换。“同仇”强调共同对敌的决心,“偕作”表现行动上的一致,“偕行”则指向共同奔赴战场。三者层层递进,体现了从思想统一到行动落实的过程,逻辑严密。

2.“戈矛”“矛戟”“甲兵”分别指代不同武器装备,从手持兵器到全身武装,暗示备战的逐步完善,侧面烘托军情紧急,战士们严阵以待的状态。

3.“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否定“无衣”的困境,引出“与子同袍”的互助回应。这一句式既强调了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又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团结一心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三、课外阅读

1.《无衣》以激昂的战歌形式,表现士兵团结抗敌的豪情;《击鼓》则通过个人视角,抒发战士对战争的厌倦、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承诺无法兑现的痛苦。

2.相同点: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不同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爱情的忠贞承诺;“与子偕行”是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

3.共同之处:

重章叠句:《无衣》三章句式重复,《击鼓》中“爰居爰处”等句也多次出现,增强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赋的手法:两首诗均通过直接叙事和描写展现情境,如《无衣》铺陈备战过程,《击鼓》叙述出征经历。

《无衣》课时作业B2025-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无衣》中“王于兴师”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天子下令出兵

B.秦王发动侵略战争

C.将士们主动请求出战

D.百姓自发组织军队

2.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武器种类的不同

B.战争规模的扩大

C.备战程度的加深

D.士兵技能的提升

3.下列诗句中,与《无衣》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