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食品安全风险.pptx

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食品安全风险.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主讲教师:洪暐婷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资源库TeachingResourceLibraryofFoodQualityandSafety

目录Contents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1

34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微生物剂量反应估计的目的是得出一个存在于微生物暴露水平和不良结果可能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通常,如果某微生物的风险是可接受的并且允许开展实际试验(人体或动物)那么在可观测范围内就可进行直接的风险评估,则无须进行剂量-反应分析。然而,由于由单一暴露情况得出的风险水平通常远低于1/1000,因此,通过直接试验去评估风险是不切实际的(同时还设计道德疑问),因此这一过程需要>1000个的试验对象从而确定“可接受”的剂量水平。因此,使用参数化的剂量-反应分析由低剂量(低风险)外推结果是很有必要的。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

34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致病性微生物区别于其他人类健康风险(如化学物质、电离辐射)有2个最关键的特征,任何一个剂量——反应模型如不能考虑到这些因素,则其将缺乏生物可行性。首先,尤其是在低水平时,微生物的分布统计特征表明:当某一人群暴露于致病源时必然会得到一个实际剂量的分布。例如,一群人中每人正好消费1L水,其中生物体的平均浓度为0.1个/L,那么我们预计(假设为随机,泊松模型,介于剂量间的分布)有90%的人[exp(-0.1)]实际上不会饮用生物体,大约9%的人[0.l*exp(-0.1)]饮用了1个生物体,0.45%的人将饮用2个生物体,0.015%的人将饮用3个或更多的生物体。如果处于剂量间的生物体分布为非随机(如负二项分布)情况,则该百分比将显然是不同的。任何生物学上可行的剂量——反应框架都应考虑到这一现象。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

34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体的第二个方面的区别是:它们在易感宿主体内合适的位置进行繁殖的能力。但事实上,其可能是由致病性病原体与人类间协同过程中所形成的致病微生物的特别性状。虽然有许多详尽的良好食品卫生规范、人体免疫机制以及使用大量抗菌剂等方法阻碍微生物的侵染,但是致病和疾病过程却表明了这些致病性病原体可以越过这些障碍。微生物致病的时间过程可被表述为其在宿主体内新生与死亡的竞争过程,当新繁殖的微生物所产生的个体负荷足以高于一些关键水平的诱导效应时就会发生致病结果。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

34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微生物暴露终点值示意图

34微生物剂量-反应关系机制框架致病菌的剂量-反应分析E.coliO157:H7致病结果演变图

谢谢观看!Thankyouforwatching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