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记XX县区阳驿乡后陈村党支部书记于博
四月。惠风和畅,春意盎然。XX县区阳驿乡后陈新村,处处生机勃勃。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们说,俺们后陈村村容村貌靓起来了,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小日子也殷实起来了——多亏了于博这位好支书啊。
生在后陈,长在后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
后陈新村是XX县区阳驿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XX县区城西4公里,全村242户,900多人,1200亩耕地。
‘院里臭、路上脏,晴天土、雨天泥,蚊蝇咬、牲口跑……这句顺口溜是后陈村前些年的真实写照。长久以来,尽管当地的农民年复一年辛勤地劳作,但一直没有摆脱贫困。
穷则思变。生在后陈村、长在后陈村的于博,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让自己的家乡变个样。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博当兵退伍后,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横下一条心,带着到都市‘淘金的梦想,毅然决然离开了家乡。
1农村人质朴、勤劳,于博很快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生存了下来。心若在,梦就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于博终于亲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红日大化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经过十年积累,于博目前已拥有资产千万元。
走的地方多了,视野也开阔了。每年春节回老家,于博常和于斌、于磊等同村几个从小一块长大的好友聚在一起,谈论家乡的发展问题。
‘一年没变样,十年老模样。如何让自己的家乡富起来,让乡亲们也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这些想法在于博内心深处思虑了很长时间。
2006年年初,于博从漯河南街村考察回来后,更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念。他多么想亲自动手描绘后陈村的规划蓝图啊。
阳驿乡党委领导获悉于博希望回来建设家乡的心愿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乡村贫穷面貌的大好机会。乡党委领导多次与于博促膝长谈,更使于博下定决定回乡支援家乡建设。2006年3月,在阳驿乡党委主持下,后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顺利进行。于博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
既不图名,也不要利,就是想实实在在地为村里的建设做点儿贡献——于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2006年3月,从于博被推举公选为村党支书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这句话作为担任‘村官的一大信条。
于博首先组织于斌、于磊等本村几个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的‘能人负责起草具体方案,经过多方考察、商讨,根据该村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后陈新村十五年建设三步走计划》很快诞生了。
想致富,先修路。其实,后陈村村北1公里便是贯穿东西的s325省道,只因没有一条路连接,村民出行,也只好沿着田间小路拐弯抹角再绕道邻村才能到达省道。于博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修一条把该村与省道连接起来的乡间公路,这样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美化了乡村环境。
修路——仅仅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一个‘钱字上。
有人给于博出主意,能不能发动村里的富裕户、在外工作和务工人员,让他们捐助一部分修路款。
要想让别人捐,自己就必须一马当先。于博在没有跟家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向村里捐助20万元修路款。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富裕户和在外工作、务工人员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几十万元的缺口就补齐了。
接下来,于博又做了一桩让全村老少都瞠目结舌的‘大
3事。为了支持村庄的统一建设规划,于博首先带头把自家祖坟给迁了——这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规划区域内的87座坟地全部迁完。与此同时,于博还带领群众拆迁旧房屋522间;改造废旧坑塘2处;兴建占地18亩的小型水库一座;村内、村外整理出闲置空地350.34亩;硬化道路11条8.6公里;植树3万多株;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线长6700米,埋地埋管长6500米……完成这些工作,于博拿出了自己的积蓄200多万元。接着,于博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建设村室。
今年58岁的李凤林说,当初于博找他商量能否用他家的老宅基地建村室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村里那么多地,为啥非要在我家的坑洼不平的宅基地上建。全村近千口人,只有俺一家姓李,这不明显地欺负人吗。
第一次找李凤林碰了钉子,于博不死心,三番五次地往李凤林家里跑。有时谈心到了深夜,他就干脆钻进李凤林的被窝里……
李凤林的‘思想疙瘩终于被解开了,不但心甘情愿让了地,还分文不要主动帮助村委干部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谈到自己的转变,李凤林动情地说。‘我是真心服了于支书。为修路,他一下子捐款几十万元;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