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失弛缓的护理.docx

贲门失弛缓的护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贲门失弛缓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食管失弛缓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呈持续性痉挛状态,导致食管体部蠕动波无法正常下传,食物无法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患者常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营养不良、脱水、食管炎、食管溃疡甚至食管癌变等并发症。该疾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较为常见,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则多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结节病等。在临床护理中,准确理解疾病的定义是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的基础。

(二)病因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1)家族性贲门失弛缓症:约10%-20%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存在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可能携带RET基因突变。研究表明,RET基因的特定突变与食管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功能障碍。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多数遗传性贲门失弛缓症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但外显率不完全,部分携带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症状或无症状。

(3)多基因遗传:部分研究提示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而非单一基因突变所致。

2、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食管神经节细胞抗体,提示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损伤有关。这些自身抗体可能攻击食管神经节细胞,导致节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

(2)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贲门失弛缓症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如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提示免疫机制在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3、神经肌肉发育异常

(1)神经节细胞缺失: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依赖于神经节细胞的完整支配,当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全或变性时,括约肌无法正常松弛。儿童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尤为明显,其食管体部可见大量神经节细胞缺失。

(2)神经递质失衡:乙酰胆碱、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等神经递质参与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任何一种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作用靶点异常,均可能导致括约肌功能障碍。

4、环境及职业因素

(1)长期接触有毒物质:部分职业暴露于重金属(如钡、铊)、有机溶剂(如二硫化碳)或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可能增加贲门失弛缓症的风险。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过热或过硬食物、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可能加重食管黏膜损伤,间接诱发括约肌功能异常。

5、其他罕见病因

(1)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损伤食管神经节细胞,但此类病例较为罕见。

(2)肿瘤压迫:纵隔肿瘤或食管周围肿大淋巴结可能压迫食管下括约肌,导致其机械性狭窄和功能障碍。

(三)发病机制

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食管下括约肌(LES)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异常,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食管下括约肌解剖异常

(1)肌层增厚:病变处LES肌肉层显著增厚,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患者可见肌间神经丛(MNX)内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或形态异常。

(2)肌层纤维化: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LES肌层纤维化,降低肌肉弹性,使其失去正常舒张能力。

(3)括约肌长度变化:部分患者LES长度异常延长(4cm),这种解剖改变可能影响其生理性关闭功能。

2、神经调节机制障碍

(1)神经节细胞变性: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神经递质。当神经节细胞受损或功能异常时,神经递质释放失衡,导致括约肌持续痉挛。

(2)肌间神经丛病变:肌间神经丛负责协调LES的收缩与舒张,其任何环节的损伤(如淀粉样变性)都会破坏正常的神经-肌肉协调机制。

(3)传入神经异常:食管扩张时的传入神经信号无法有效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食管体部蠕动减弱,食物无法被有效推进。

3、食管体部蠕动功能障碍

(1)蠕动波消失:由于LES持续痉挛,食管体部无法产生正常的蠕动波,食物积聚于食管下端,进一步加重括约肌压力。

(2)无效食管收缩:部分患者即使尝试吞咽,食管体部仍会进行非推进性的无效收缩,无法将食物向下输送。

(3)食管下端扩张:长期食物滞留导致食管下端代偿性扩张,但扩张程度与吞咽困难程度不成比例,提示代偿机制已达极限。

4、胃食管反流与黏膜损伤

(1)胃食管反流:LES持续痉挛时,胃内容物无法进入食管,但食管下端压力梯度仍可能使少量胃液反流入食管,引起慢性刺激。

(2)黏膜屏障破坏:反复反流可损伤食管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症、溃疡形成,严重者可出现Barrett食管甚至癌变。

(四)流行病学特点

1、患病率与发病率

(1)患病率:全球范围内,贲门失弛缓症的患病率约为1/10000-1/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