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商队服饰演变考.docxVIP

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商队服饰演变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壁画中的丝绸之路商队服饰演变考

一、丝绸之路商队服饰的历史分期与特征

(一)汉晋时期的早期商队服饰

敦煌壁画中最早的商队形象可追溯至北朝时期(如莫高窟第296窟),但服饰风格仍保留汉晋遗风。商队成员多着交领右衽窄袖短袍,腰间束带,足蹬革靴,头戴平顶毡帽或布巾。这种服饰兼具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特点,反映出早期丝路贸易中汉族与匈奴、鲜卑等族的交融。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商队常以“缯彩为旗,驼马为驮”,壁画中驼队所载货物包裹以素色麻布为主,符合史料描述的早期贸易特征。

(二)隋唐时期的鼎盛阶段服饰

唐代壁画(如莫高窟第45窟、第103窟)中的商队服饰呈现高度多样化。粟特商人常戴卷檐虚帽,身着联珠纹锦袍;波斯商人则穿翻领对襟长袍,腰间佩短刀;汉人商贾多着圆领窄袖袍衫,头戴幞头。此时期服饰材质明显升级,壁画中可见丝绸、锦缎的细腻纹样,印证了《唐六典》所载“西域商胡,贩鬻珍宝,衣冠鲜华”的记载。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中,随行人员服饰的织金工艺,更凸显了唐代丝路贸易的繁荣。

(三)宋元时期的嬗变与地域化

西夏至元代壁画(如榆林窟第3窟)显示,商队服饰出现地域化特征。回鹘商人流行戴尖顶笠帽,穿左衽交领长袍;蒙古商人则着质孙服,腰系蹀躞带。织物纹样中频现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反映蒙元时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联动。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述,商队常备两种服饰:一种适应沙漠气候的透气麻衣,另一种为御寒的毛皮大氅,此类功能性设计在敦煌元代壁画中得到直观呈现。

二、服饰演变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一)波斯与粟特元素的渗透

敦煌壁画中商队领袖常着萨珊波斯风格的鸟兽纹锦袍(莫高窟第420窟),这种纹样通过粟特织工传入中原。新疆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7世纪高昌地区“胡锦”价格是普通绢帛的三倍,印证了壁画中服饰的珍贵性。粟特商人的菱形联珠纹腰带(莫高窟第45窟),其设计源自祆教祭祀服饰,后演变为身份象征。

(二)印度与中亚佛教影响

吐蕃统治时期(8-9世纪),商队服饰出现袈裟式披帛(莫高窟第158窟),这种将僧衣元素融入常服的现象,与敦煌作为佛教传播枢纽的地位密切相关。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商队护卫所持金刚杵纹盾牌,既具佛教法器特征,又保留突厥武士服饰传统,体现宗教与军事功能的结合。

(三)中原服饰制度的规范作用

敦煌文书P.3410号《唐天宝年间市估案》记载,丝路商人需遵守“庶人服色不得过三彩”的规制。壁画中平民商贩服饰以青、褐、白为主色,而领队者可着绯色锦袍(莫高窟第61窟),这与《唐会要·舆服制》中“商贾通于庶人”的规定相符。宋代以后,商人服饰中出现仿官服的方心曲领(榆林窟第29窟),反映商人阶层地位提升。

三、服饰的功能性演变与象征意义

(一)适应长途贸易的实用设计

莫高窟第302窟隋代壁画显示,商队成员普遍使用多层绑腿,这种源于波斯的设计可防止沙漠毒虫叮咬。元代榆林窟第6窟中,驼夫所穿的“蹬裤”采用分裆设计,便于长途骑行。敦煌出土的唐代麻鞋实物(现藏大英博物馆),鞋底纳有13层葛布,与壁画中的登山鞋样式高度吻合。

(二)身份标识与财富象征

北周第296窟壁画中,商主头戴镶宝金冠,与随从的素色布巾形成对比。唐代开始,腰间佩物成为重要标识:粟特商人悬挂错金香囊(莫高窟第45窟),汉商则佩鱼符或算袋。西夏时期的骨咄玉带扣(榆林窟第3窟),据《宋史·舆服志》记载,需特赐方可使用,彰显商人特殊地位。

(三)宗教与民俗符号的融入

吐蕃时期商队旗帜出现密宗金刚杵图案(莫高窟第154窟),兼具护身与震慑功能。元代壁画中,驼铃造型由传统的圆形演变为伊斯兰星月形(榆林窟第10窟),反映多元信仰的交融。敦煌文书S.3835《往五台山行记》记载,商队常在衣襟缝制八卦符,此类民俗符号在晚唐壁画中有直观表现。

四、服饰演变的艺术表现与技术关联

(一)壁画技法对服饰细节的呈现

初唐“铁线描”技法(如莫高窟第220窟)精确表现出锦缎的经纬纹理,中唐“兰叶描”则擅长渲染丝绸的垂坠感。五代时期出现的“叠晕法”(莫高窟第98窟),通过色阶渐变再现了缬染工艺的层次,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绞缬绢可互为印证。

(二)织物技术的实物佐证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其图案与莫高窟第334窟胡商服饰完全一致,经碳14测定为7世纪波斯织物。俄藏敦煌文书Дх.02662记载“龟兹锦一匹,值银六十两”,说明壁画中的华丽服饰具有现实经济基础。

(三)色彩体系的时代特征

北朝壁画以土红、石青为主色,符合《齐民要术》记载的矿物颜料制作工艺。盛唐时期引入天竺的“青金石蓝”与于阗的“朱砂红”(莫高窟第217窟),使商队服饰色彩明度提升40%。宋代以后,植物染料占比增至60%(据X射线荧光分析),壁画中的褐色系服饰增多,反映贸易路线的变化。

结语

敦煌壁画中的商队服饰演变,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