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短篇文学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pdfVIP

白先勇短篇文学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先勇短篇文学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对于白先勇小说中地方书写的考察,将有

助于挖掘研究白先勇作品的新途径,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学背景下“地方书

写”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结合地方空间与文学作品的研究将更好地理

解文学空间的多维度价值和意义,也为未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某种

可供参考的视角与若干理论探讨的前提。

1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7月11

日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52

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58

年,他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

年,他与台湾大学的同学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陆续发表了《我

们看菊花去》、《玉卿嫂》、《那晚的月光》等近十篇小说。1963

年,白先勇赴美国攻读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美教授中国语文及

文学。迄今为止,白先勇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

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树

犹如此》、《第六只手指》等。

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言,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在他

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代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感和文化上的乡愁”①,同

时他本身也在现代小说形式、技巧、叙事方式等方面做了多番创新的尝试

。纵观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地方”与“地方书写”是其展现世

态人情、描摹众生百像的文本建构途径,这与他多方迁移的年少经历不无

关系。白先勇在桂林出生和上学,七岁到重庆,又因肺病辍学,八岁到南

京,九岁到上海,十二岁到香港读初中,十五岁到台湾读高中,后定居美

国多年,数次的空间移动在他笔下成为以丰富多彩的地方形象为背景的历

史时空。他的小说创作往往有固定的地方背景,大致可分为大陆本土、境

外属地、太平洋彼岸三个区域,具体包括桂林、上海、南京、重庆、台北

、香港、纽约等地。据统计,在其38

部短篇小说中,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共计10篇,桂林4篇,南京5

篇,纽约9篇,台北则多达24篇。

在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中,尤其是以南迁的大陆人在台北生活的作品

中,地方图景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它不仅和现实图景有一定距离,

同时又和集体意识中的图景有明显差别。正如白先勇自己所说的,他的创

作来源于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乡愁的日深,在对“地方”描述和叙述的同时

,作者无法规避这种原乡意识。“文化乡愁”迫使作者调动自己的灵魂经

验和主观想象,来对他笔下的“地方”进行修辞、包装、重释。因此生活

背景就是他建构文本的地理空间,而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及被“人化”的

阶段就是作家塑形地方的过程。每一地域都构成了作家人生的不同阶段,

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街道、地景,还是各具特色的民情风俗,都有作家生活

的积累,都在作家的小说创作中留下足迹,构成作家的“文学地理”。

1.2论文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文学界关于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已日趋成规模

,关于文学作品中两者关系起源的探讨、人在地理行为下潜藏的人文关怀

以及新型人地关系的出路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目前在文学背景下对地方书写的研究大体

有两类。第一类是建立在方志(地方志)概念上的地方书写,多以宋、明

、元等时期的词文、传记、简牍为研究对象;第二类主要从地方空间的角

度切入,论述文本对乡土记忆的保留、个人经验阐述、生态诗学的建构等

作用,既有偏向世界文学领域的地方书写解构(如以门罗、哈代的小说为

研究文本),又有在中国文学背景下对苏伟贞、郝誉翔、沈从文等地方书

写的探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些研究为本文的切入角度、结构布局、层

次递进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其中关键词为白先勇及地方书写的文献相当有

限,仅有胡星灿一篇2016

年发表于《华文文学》的《灵魂经验、身体历史、个人想象——

评白先勇的地方书写》,文中关于上海、台北两个地域城市对白先勇生活

理念、精神观念塑造的论述对本文的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价值。此外

,在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下,王艳芳在2015

年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的《论台湾新世代女作家郝誉翔的

“北投书写”》将郝誉翔笔下的北投小镇与地方空间下的文化体认进行了

较为深入地融合,扩充了理解文学空间的多维度价值和意义。张向辉在

2015年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上发表的《外省第二代的地方书写——

以苏伟贞、郝誉翔的创作为例》从两位外省后代对台湾地方风貌的描述展

文档评论(0)

166****9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