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 第六单元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与保障.pptxVIP

板块一 第六单元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与保障.pptx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与保障;;内;落实基础性;;战国;隋唐;清朝;针对训练

1.(2023·福建部分学校10月考试)下图所示为里耶秦简中记录的一则有关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十七户居民迁徙至都乡(同属迁陵县)后户籍产生争议的案例。这一记录可用

于说明秦朝

A.基层组织自治特征显著

B.民众具备一定迁徙自由

C.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

D.皇权未延伸至县级以下;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记录了人口迁移后产生的户籍争议问题,内容包括迁移时间、文牒等内容,说明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故选C项;

材料体现政府对户籍制度有严格的管理,并无“基层组织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人口迁移后的户籍争议,民众具备一定的迁移自由并不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B项;

同属迁陵县的迁移形成了户籍争议,说明皇权对县级以下有影响,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赋税,合几千年的历史观之,以最大多数的农民所负担的田税、军赋、力役为基本,随时代变化而成为种种形式;自此以外的税,最初无有,后来逐渐发生,逐渐扩张。下边结构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税民资”②募役法

③“科差”

B.①租调制②“科差”③“金花银”

C.①租庸调制②更卒、戍卒③地丁银

D.①租调制②“金花银”③摊丁入亩;北魏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制,故①填入租调制;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故②填入“科差”;

明朝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故③填入“金花银”;

选择B项符合题意。;;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汉朝;针对训练

1.(2023·葫芦岛二模)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

材料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排除A项;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关爱百姓”,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排除C项。;2.(2024·鞍山一模)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邀乐式”全民出游,如下表所示。这说明宋朝

宋朝节庆活动摘录表;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这体现与民同乐,说明宋朝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故选C项;

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宋朝人身依附关系确实松弛,但这并非材料所显示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中并无有关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提升综合性;视角1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关系

(2023·6月浙江选考,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趋势;视角2社会矛盾与基层治理

(2023·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96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