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docxVIP

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关键词】枫蓼肠胃康胶囊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符合以下条件者入选:

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3种特征中的两种:症状可因排便而缓和症状的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有关和症状的发生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支持IBS的症状为: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日排便3次;③硬或干结的大便;④稀溏或水样便;⑤排便有紧逼感;⑥便急;⑦排便不尽感;⑧排黏液便;⑨腹部饱胀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②④或⑥项的一项或以上和没有①③或⑤项。

诊断明确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枫蓼肠胃康胶囊,对照组应用丽珠肠乐胶囊。治疗组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龄25~65岁;对照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4~6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枫蓼肠胃康胶囊2粒/次,3次/d,口服;对照组予丽珠肠乐胶囊2粒/次,2次/d,口服。所有病例均给予心理疏导及饮食调整,1个月为1个疗程,2个月后评估疗效。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冶愈好转标准》拟定:全部症状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为显效;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为有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或停药后时有复发,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均视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

3讨论

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包括精神因素[3]、遗传因素、感染因素[4]、饮食因素、神经和内分泌因素[5],除上述因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6]。

在治疗上,除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和饮食调整外,减轻肠道炎症感染和调整内分泌紊乱是重要治疗手段。枫蓼肠胃康胶囊选用牛耳枫与辣蓼配伍而成。牛耳枫味苦涩、性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辣蓼味辛酸、性温,功能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止痛。两者配伍寒温并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使胃肠得和,升降复常,消除临床症状,恢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具有显着的镇痛、抗炎双重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都具有药物剂量小、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等优点,其中枫蓼肠胃康胶囊疗效较突出,是目前较有效的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abkinJG,StrueningEL.Lifeeventsstress,andillness[J].Saence,1976,194:1013.

[2]VingerboetsAJ.MarcelissenFH.Stressresearch:itspersentstatusandissuesforfuturedevelopments.SocSciMed,1988,26:279.

[3]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精神因素对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内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08.

[4]王利华,方秀才,潘国忠.肠道感染与肠易激综合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0.

[5]陈建和,WordJD.肠神经系统在胃肠动力紊乱的病理形成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S1):8.

[6]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99.

文档评论(0)

知识改变命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好打球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