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关赫德管理体系再评价.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海关赫德管理体系再评价

一、赫德管理体系的历史背景与形成

(一)晚清海关制度的困境与变革需求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通商口岸开放数量激增。传统海关由地方督抚与行商把持,贪污腐败盛行,关税征收效率低下。据史料统计,1854年上海海关年税收仅30万两白银,而同期走私规模高达合法贸易的60%以上。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与列强压力,逐步将海关管理权让渡于外籍税务司制度。

(二)赫德掌权的历史契机

1861年,时年26岁的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其前任李泰国(HoratioNelsonLay)因擅自组建“阿思本舰队”引发清廷不满,赫德凭借对中国官场的深刻理解及务实作风获得恭亲王奕?信任。至1865年,赫德系统已掌控全国14个通商口岸海关,形成垂直管理体系。

二、赫德管理体系的结构与特点

(一)专业化行政体系的构建

赫德引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考试录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三位一体的人事制度。海关职员需通过英语、数学、国际法等科目考试,1875年首次招考录取率仅为12%,远高于同期科举制度。至1900年,海关职员总数达1.2万人,其中外籍人员仅占5%,打破了早期“洋员垄断”局面。

(二)财政透明化与技术创新

赫德推行“统收统支”制度,所有关税直接汇入中央账户,杜绝地方截留。据《海关十年报告》记载,1861-1908年海关税收从490万两增至3,450万两,占清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从12%升至35%。同时,海关引入电报、统计报表、灯塔导航等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三)国际性与殖民性的双重特征

海关名义上隶属总理衙门,实际运作独立于清政府官僚体系。赫德强调“国际共管”原则,高级职位由英、法、美等国人员分任,例如1896年税务司级别官员中,英籍占53%,法籍占20%。这种制度虽保障了海关效率,但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工具。

三、赫德管理体系的历史作用

(一)财政支撑与现代化尝试

海关税收成为晚清最重要的稳定财源,支撑了洋务运动、北洋水师建设等项目。1875-1894年,海关为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提供资金逾800万两。赫德还主导创办同文馆、邮政系统,推动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国际贸易规则的引入

海关通过《会讯船货入官章程》《引水章程专条》等制度,将国际法、贸易惯例引入中国。1873年维也纳国际统计会议首次承认中国海关数据,标志着中国被纳入全球贸易体系。至190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海关两,较1864年增长8倍。

(三)对清政府治理能力的冲击

海关高效运作反衬出传统官僚体系的腐朽,1901年御史蒋式瑆奏称:“海关岁入巨万而吏治清明,何以州县衙门积弊如山?”这种对比加速了清末新政改革,但也加深了清廷对海关的财政依赖,削弱了自主改革动力。

四、争议与再评价的多元视角

(一)殖民工具论的传统批判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汪敬虞指出,1861-1908年海关支付战争赔款本息达3.2亿两,占关税总额的44%。海关为维护列强利益,长期将进口关税压制在5%以下,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1902年《马凯条约》谈判中,赫德明确反对提高关税,证明其服务于英国利益。

(二)制度创新论的重新审视

新近研究显示,海关管理体系包含现代国家建构的要素。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赫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官僚机构,其审计制度、统计方法被民国政府继承。1906年海关移交的《海关法规汇编》达2,300余页,涵盖人事、财务、缉私等全流程规范。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双重角色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提出,海关既是殖民统治工具,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桥梁。1875-1911年海关资助留美幼童、国际博览会参展等举措,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海关出版的《中国丛报》《海关医报》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五、历史启示与现代反思

(一)主权与效率的平衡难题

赫德体系证明,缺乏主权的效率提升具有脆弱性。1906年清政府设立税务处试图收回海关权,却因列强反对而失败。这警示当代国际合作中,制度创新必须与主权维护相结合。

(二)技术官僚制度的借鉴价值

海关的考试录用、职务回避、退休金制度,比传统科举更具现代性。其1870年实行的“三分制”绩效考核(工作效能40%、品行30%、资历30%),至今仍是公务员管理的参考范式。

(三)全球化治理的本土化适应

赫德曾强调“海关必须是中国机关”,但在实践中过度依赖外籍职员。当今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等议题表明,国际规则需要与本土实际有机结合,单方面移植制度难以持续。

结语

赫德管理体系是殖民时代特殊产物,既创造了高效透明的行政奇迹,也烙印着丧失主权的历史创伤。其制度创新与殖民控制的双重性,为理解晚清现代化困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